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1期-2013年12月


護理宣教師林保華(Barbara Jean Neath) 逝世十週年追思

作者:彭瑞卿 RN, 中華晨光全人關懷協會護理宣教事工牧師(前護福秘書長)   發佈時間:2013-12-01
 
前  言
2004年10月2-3日在南投埔里水頭山莊, 一群埔基護校校友,歡聚一堂興奮的歡笑聲有如置身天堂。當時筆者受邀出席「埔里基督教醫院50週年慶系列活動(一)埔基護校歷史回顧研討會」主講其中二專題,是一個自知不足,拒絕多次仍未果的事奉。我這“局外人”立於這群體中聽到她們笑談間許多圍繞在「林保華…」的話題,後得知是他們的校長林保華女士(Barbara Jean Neath 1925.6.22.-2003.12.11.)在埔基護校宣教的生命滋潤著學生們的人生。之後藉著神話語與環境的呼召,感動我後續撰寫此文記述之。
 
宣教背景與生平簡述
 
台灣早期偏遠山區的原住民,貧困加上缺乏醫療資源,基督教芥菜種會本著基督的愛,於1955年在埔里創辦「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提供原住民免費診療與食宿。1956年在愛蘭台地蓋了十間病房,但病人接踵而至增設一百床,不到一個月又不足。當時實際醫療需求大,醫療人員嚴重短缺的情況,創辦護理學校因應而生,於1958年2月開辦「護理訓練班」,以補照顧人力嚴重不足,也提供當時偏遠山區家貧的原住民少女能升學與改善生活。
 
林保華女士是英格蘭人,畢業於英國皇家南丁格爾護士學校,後來隨早逝的軍官先生入籍加拿大,她先後在魁北克(Quebec)、與Oshawa、Ontaria擔任護理工作,並在Ontaria決志信耶穌。之後聽小婦人艾偉德(Gladys Aylward, 1902-1970)在中國宣教,帶領百位孩童投奔自由的見證所感動,而加入Calvary Missionary of CA.在Toronto Bible College接受聖經教育後曾赴高棉宣教。1958年來到台灣,被賦予設立埔基護校的任務,而在該年2月至1965年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始任埔基護校校長及埔里基督教醫院第二任護理主任,後因校方申請立案遇困難停辦,令她黯然離去1;她自1958至1975年在台服事17年。
 
林保華女士晚年患有Alzheimer's disease(阿爾茲罕默氏病),但偶爾在頭腦清楚時,仍會去訪問、安慰、鼓勵、禱告,贏得住在Hillsdale Manor nursinghome住民的敬重和愛戴,獲「mini- Mother Theresa」之稱。於2003年12月11日蒙主恩召,同年12月18日在Calvary Baptist Church, Oshawa告別禮拜後安葬於加拿大的Mount Lawn Memorial Garden。
 
埔基人印象中「她體型高大豐腴,為人謙卑,個性安靜,常有笑容與開朗有節奏的笑聲,活力充沛的健步穿梭在埔基院區;作事俐落要求嚴善規劃,態度認真不懈怠,能彈奏動聽的音樂2。」
 
1958年2月起埔基護校在她的領導下正式招生3,一開始她只能用簡單的中文應答,上課須翻譯,常讓翻譯的老師們見識到她教學殷勤與負責的態度,具備優質品格及靈命;對學生如子女,在貧困憨厚純樸的原住民百姓與學生的互動間,有許多令人感動的事蹟與趣聞。
 
林保華女士專業出身南丁格爾名校的光環,翻譯的劉益如老師見證,其教導專業實力在當代算是頂尖的,總以愛陪伴學生們成長。臨床護理的實習必親自帶領學生們在病房逐項指導,力求實踐,學生不懂時會體恤他們是初學,不厭其煩的重覆解說與示教,直到學會為止。
 
學生們習得護理一技之長,改善他們貧困的生活,提升生命的素質,有多位校友經林保華的鼓勵推薦而接受後續深造受惠者,其中第三屆汪朝麗赴美深造後返國任職,能說五種語言。第六屆張梅葉哈佛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官方任要職,及其他校友都在國內外有傑出的表現。
 
護校學生初次離家入學時約15歲,受訪的第九屆校友島阿鳳說:「因我們很小就離開家,會想媽媽,林保華校長雖很嚴厲也很有愛心,會給學生蓋棉被、噓寒問暖;生病發燒會幫我做擦澡,平常要不到的東西,生病時可以要到,如她家的麵包、水果。所以看她像媽媽,也像姊姊。埔基的生活管理管教甚嚴,有許多的保護,不得輕易外宿與交異性朋友,學生被限制心裡常會不舒服4。保華女士則對同學說:「你們的父母把你們交給學校,所以一定要好好的照顧你們,這是被託付的承諾,所以你們言行都要合宜。」5
 
第二屆校友李秀梅說:「沒有林保華就沒有今天的我⋯生產血崩危急時,她為我捐血。」第十一屆校友宋美花住院須輸血時,她也義不容辭地捐血,這樣的愛亦廣及病患。第十屆校友楊月秋說:「我身邊常帶著三個女人的照片,其中有林保華。難忘她在我病重來看我,白日並安排每二小時送牛奶給我喝…。」因生病的學生沒住院的錢,就為學生設立免費住院的機制,給學生安慰、叮嚀、補充營養,對昏迷重病的學生付出心力與禱告,宛如埔基的媽媽。
 
記山地醫療奇遇
 
民國四、五○年代南投仁愛鄉山區部落交通很不便,要進入深山部落,都需長途拔涉,在清晨出發經過約三小時顛簸的車程,抵達終點站後,接著還要走七、八小時,有上坡與下坡的山路,到達第一個部落天色已晚。路程中每次鞋子、襪子都會磨破,去掉一雙再換上第二雙,保華女士腳雖走得痛,但休息一下又往前,不願自己的腳痛成為別人的負擔,忍受著直到巡迴醫療結束。
 
有次往阿里山的山上走,當要涉水保華女士走在前面,劉益如老師在後面看到黑黑的水蛭都爬到她腿上,把它拔掉有出血的傷口,但過兩步又來幾隻,得繼續走不能停下療傷,每次都是她最嚴重。當時山地居住環境不理想、也沒電,住宿的地方幾乎都有跳蚤、也有佈滿蟑螂卵殼的黑牆、睡在拼湊不平的桌面上,早上起床後大家都說很癢,摺被子時還見到四處亂竄的跳蚤,她雖被咬得最厲害ㄧ腳紅豆,可是卻從未聽她抱怨。6
 
一次山地醫療正逢連續下好幾天雨,河水大且深又須涉水。學生個子小水位到腰,被問「怎麼辦?我們怎麼過河?」她回答「We pray(我們禱告)!神啊,求你看顧⋯」。禱告後保華女士憑信心往前,大家跟著她踩下去,但下面就有石頭托住,每ㄧ步都在神奇妙帶領中平安過河。
 
接待醫療隊的居民總擺上最好的菜。因交通不便,深山居民食物的種類不多,每餐菜色烹餁的方式差不多,又因水源不足,有時吃到未洗淨的菜、異味的雞肉或野味。在油燈、光線不足的燭光下用餐,眼不見為“淨”,保華女士每餐都笑著領受。
 
保華女士是一位有基督生命內住、活出信仰的人,雖曾受很深的傷,但她坦然面對傷害她的人,還給與關懷與代禱,這寬廣的心是許多人所不及的事。在山地醫療她鎮定、吃苦耐勞、不抱怨、總帶著微笑的態度,天天看病人、聚會、奔波各部落忙碌疲憊下,每天服事後仍讓自己有安靜時段,靈修親近神。7對一位來自先進西國舒適生活的背景者,要生存於落後的山區並非易事,她要放下的實在比我們都多,但她仍一次次,ㄧ年年的進入深山關懷當地居民之需。下山後,還不忘要每位醫療隊員都服用驅蟲藥,她愛主愛人的心,實在令人敬佩。這也是為何到如今凡被她教過的學生,仍會念念不忘這位好主任、好校長,她是同事,也是部屬眼中親近又嚴格、令人敬重的好主管、好師長。
 
結  論
 
南丁格爾女士說:「神呼召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服事祂,藉著服事人來服事神。」保華女士忠心活出—「她所作的是她所是」的生命事蹟,看似平凡,但背後卻帶給埔基人許多生命的滋潤,深遠影響當代人。再次觸摸林保華校長的生命事蹟,我雖有心整理卻多年難產,自2007 年起如大海撈針般訪問國內外埔基校友,從無知到一點一滴的摸索出這微乎其微的故事輪廓,歷經多次挫折沮喪,主一再的以「我們不將這些事…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詩78:4)。2013 年12 月11 日適逢林保華女士(Barbara Jean Neath)逝世十週年,激勵我去述說這些祖母級校友們曾與林保華校長共有的生命故事,緬懷她護理宣教的每個事蹟,就如一顆顆珍珠,見證如雲彩圍繞般串成具永恆價值的榮美珍寶,彰顯神的榮耀。
 
參考資料
 
1. 生命的事奉─埔基護校紀念專輯(2005,P.214).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
2. 生命的事奉─埔基護校紀念專輯(2005,P.45).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
3. 譚凱麗(1968.1.11).院訊,第三版.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
生命的事奉─埔基護校紀念專輯(2005,P.74).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
4. 生命的事奉─埔基護校紀念專輯(2005,P.149).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
5. 彭瑞卿(2007.11).談埔基林保華訪談張桂美、島阿鳳、邱珠妹.南投:埔里。
6. 劉益如(2007.12).林保華主任.台北。
7. 劉益如(2007.12).林保華主任.台北。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