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8期-2015年9月


退休前的反省—不住禱告 Reflection Before Retirement: Continuous Prayers

作者:陳清惠 RN,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暨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理事長   發佈時間:2015-09-01
當我讀到這篇正好是一位面臨退休的護理教師(Phyllis M. Jacobs)的文章時,其感言真是與我心有戚戚焉!因我亦將於2015年8月1日由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退休,轉往長榮大學任教,此文正好幫助我整理心靈思緒,迎接下一階段嶄新的人生。
作者Phyllis擔任了40年的精神科護理老師職務,指導學生對精神科病人提供護理與靈性照護。一路走來,她深感上帝恩手的引導,也經歷精神心理疾病照護的變遷,由強調住院治療逐步走向以社區生活為主的照護,個人化的用藥處方,及重返社會的復健治療等;雖然在精神疾病照護方面仍有極大需努力的空間,如致病因子的持續探究、研發輕微副作用的有效藥物、及去除大眾對精神病人的偏見等。除醫療照護的變化外,學生的特質也持續在變化,作者看到了男性護理人員及年紀稍長的學生持續在增加,愈來愈多學生需在求學、家庭、及職場競爭中努力掙扎。此外,病人的照護更是日趨複雜,需擁有隨著情境變化快速抉擇的能力,更甚者,必須開始因應12小時輪班的制度。
我們當如何面對學生日益沈重的包袱及老師在教學上的重擔?在美國,正面臨著護理教師逐漸老化,教學負擔持續增加與退休等問題。臨床護理人員願意擔任臨床指導老師者,人數愈來愈少;臨床技術實驗室的設置,或許能解決部分護理技能學習之需求,但需耗費極大的經費與教師的積極投入,然而抄襲與作弊風氣更是甚囂塵上。作者描繪出了現今美國護理教育的景況,其實與台灣的現況亦極為類似;但作者接著轉念,身處似乎看不到未來的護理專業教育環境,我們更不能忘卻,透過禱告與傾聽,我們將由上帝那裡看到答案;透過禱告,作者經驗到許多上帝正向的回應。作者見證,在4年前,她協助設立一個外籍學生團體,她發現一般外籍學生都十分聰明,且可說多國語言,但因對英語的不熟悉,及對美國文化的陌生,在課堂中羞於提問,或是不敢提問,致使學生在課堂及實習的表現不佳。因而團體集合了有著共同學習經驗的學生,
分享彼此的困境及難處,一同學習克服問題。作者所在護理學校有護理團契已長達30年,期間團契的運作起起落落,但近年依靠著禱告及當區護福同工與學校老師的投入,開始規律聚會,每月一次,透過中餐的愛宴,共有40名學生與10名教師參加。但更重要的聚會是每月一次教師們的禱告會,得以為學校的護理學生及學校禱告。參與學生回饋,參與護福的聚會,能分享個人學習經歷,聆聽上帝的話語及禱告,讓他們找到心靈安歇之處。
過去幾年來,作者發現自己愈來愈明白,老師需成為學生代言人之重要性。傾聽學生的聲音,並不會犧牲教學的品質,應以不預設立場的開放心境,同理學生的想法與需求,同時,在不構成學生負擔下,真誠的說出我們的感受與見解,如此才能建立互信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成效。身為護理老師,我們會教導學生需與病人建立治療性關係,然而,面對在知識上,弱勢的學生,我們亦需運用治療性人際關係的精神,與學生充分的溝通,在認識學生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與特質的教學活動。
最後作者強調,最重要的仍是需定期的禱告,無論是團體的或個人的,才能依靠上帝,因應護理教育環境中,層出不窮的需要。
 
參考資料
Jacobs, P. M. (2013). Reflections at retirement: Prayeris key! Journal of Christian Nursing, October-December, 251.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