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9期-2015年12月


僕人式的領導Servant Leadership

作者:黃登煌 牧師   發佈時間:2015-12-01

經文:可十:33-45

前 言
主耶穌離開加利利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把十二個門徒叫過來,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祂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祂,吐唾沫在祂臉上,鞭打祂,殺害祂。過了三天,祂要復活。」(可十:33~34)
門徒卻對主耶穌即將在耶路撒冷被戲弄、被鞭打、被殺害沒有反應,反而追求榮耀,犯了僕人的大忌。台面上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求耶穌說:「賜我們在祢的榮耀裏,一個坐在祢右邊,一個坐在祢左邊。」(可十:37)台面下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可十:41)。可見跟隨主的十二個門徒,根本不懂主預言上耶路撒冷受苦受死的心意,反而對名利權勢明爭暗鬥。
因此主耶穌又把他們叫過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2~45)
主耶穌這段話,說出祂的領導模式不是操權管束這種權威式的領導,而是服事人這種僕人式的領導。究竟什麼是僕人式的領導呢?可從五方面來說明:(一)領導的意義;(二)領導的基礎;(三)領導的動力;(四)領導的本質;(五)領導的目標。
 
一、領導的意義
多數人對「領導」可以接受的定義是:領導是一種技能,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而奮戰不懈。主耶穌對使徒們僕人式的領導,顯然深深影響使徒,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奮戰不懈。
1. 主耶穌為這十二個使徒設定的共同目標主耶穌為這十二個使徒設定的共同目標是什麼呢?從祂上耶路撒冷途中,把十二個使徒叫過來所說的話:「他們要鞭打祂,殺害祂。過了三天,祂要復活。」(可十:33~34),可以看出這目標就是傳揚祂藉著「受苦、受死、復活」所成就的福音。
2. 十二個使徒為達成這共同目標奮戰不懈使徒們不明白「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這真理時,他們明裡暗裡爭權奪利;但他們被聖靈充滿(徒二:4),明白「僕人」的真諦後,他們深受主耶穌「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捨己的精神所影響,一起全心投入,為達成傳揚主耶穌藉著「受苦、受死、復活」所成就的福音這共同的目標奮戰不懈。在使徒行傳裡記載了幾項明顯的證據:
(1) 彼得和十一個使徒,不再爭權奪利,而是同心合意傳揚主耶穌藉著「受苦、受死、復活」所成就的福音,帶領三千人信主(徒二:14、41)。
(2) 使徒們為著主耶穌藉著「受苦、受死、復活」所成就的福音,被帶到「官府」和「公會」前受審問(徒四:5-7),他們走上了主耶穌被賣之後被帶到「官府」和「公會」前受審問的苦難之路。
(3) 使徒們歡喜為主耶穌的名下監受辱(徒五:17-42):使徒行傳五章17、18節指出,「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都起來,滿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監。」當主的使者夜間開了監門,領他們出來(徒五:19)之後,他們又被差役帶去公會前受審(26-28節)、被打(40節);但使徒⋯離開公會,心裏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41節),不只如此,他們還每日在殿裏、在家裏不住地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42節)。
(4) 從司提反殉道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開拓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們最為危險,但他們卻留守在耶路撒冷教會,以生命陪伴大遭逼迫的群羊,見證他們所傳的福音(徒八:1)。從以上的見證,可見「使徒」為耶穌所設定的共同目標「傳揚福音」而齊心奮戰不懈。主耶穌僕人式的領導產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果效。
 
二、領導的基礎
這種能影響別人,使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而奮戰不懈的領導,要能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重重考驗,就必須建立在威信上,而不是威權上。這正是主耶穌將「外邦人的威權」和「門徒的威信」對比所要凸顯的真理。
主耶穌說:「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操權管束」象徵「威權」。行事威權或可收一時之效,但長久下來,彼此之間的關係卻會惡化,影響力也隨之將蕩然無存。威信則不然,「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作眾人的僕人」,是運用影響力的技能,這樣的技能,能讓別人心甘情願照著你的決心行事。這就是「威信」,「威信」是領導的基礎。
 
三、領導的動力
主耶穌究竟怎麼讓使徒們深受感召且齊心為「傳揚福音」這共同目標而奮戰不懈呢?主耶穌是將祂的威信建立在犧牲奉獻上。這犧牲奉獻是什麼呢?祂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主耶穌這句話說出了祂如何透過「犧牲奉獻」而在跟隨祂的使徒心中建立起為「傳福音」這目標而奮戰不懈的影響力。
1. 「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不是「操權管束」別人,不是存著掌權得榮耀的心態;「操權管束」也許一時可以逼出戰鬥力,但不能持久。
2. 「乃是要服事人」:存著「僕人」謙卑、甘心服事的心態;從福音書來看,主耶穌藉著趕鬼來服事被邪靈附身的人;藉著傳道來服事不明白救恩的人;藉著醫病來服事病人;藉著教導來服事不明白真理的人;藉著陪伴來服事心靈憂傷的人;藉著平靜風浪來服事陷於人生風暴中的人。這就產生持久感動人心的影響力。
3. 「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整個服事的高峰,就是『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贖價』指贖金。戰俘、奴隸,要得自由,必須付出贖金。羅馬書三:23指出:『世人都犯了罪』,人成為罪惡的奴隸,罪奴要得自由,就得付贖金。這贖金不是金銀等物而是基督的寶血(彼前一:18-19)。基督為著服事罪人,好把罪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祂連自己的生命都擺上了。
我們知道,任何一位使兒女不計一切、甘心費心孝敬的母親,必是一位對兒女真心付出的母親,就如保羅在帖前二:7-8所指出的:「母親乳養兒女,連命也願意給兒女。」這種犧牲奉獻正是一位母親所散發出來的影響力。
主耶穌這種捨命的服事,勝過人間母親對她兒女真心的付出。祂「服事人,甚至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種犧牲奉獻,正是感動使徒的心,產生對使徒的影響力,驅使使徒不計一切、甘心為祂藉著「受苦、受死、復活」所成就的「福音」奮戰不懈的動力。領導者的「犧牲奉獻」正是領導的動力。
 
四、領導的本質
是什麼使一個母親能夠為兒女有這麼感人的犧牲奉獻?保羅指出,因兒女是母親所「疼愛的」(帖前二:8b);是什麼使主耶穌有「服事人,甚至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麼感人的犧牲奉獻?約三:16和羅五:8異口同聲指出,因為世人是神所「愛」的。「愛」是「犧牲奉獻」的動力,是領導的本質。
然而,「愛是什麼」?從領導的角度來看,保羅在林前十三:4-7對「愛」作了最美的闡釋。他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可見「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自我犧牲的行動。茲說明如下:
1. 忍耐:「忍耐」指在各種困境中持守自我節制的能力;「恆久忍耐」與「輕易發怒」正好相反;有基督之愛的人,能夠耐心容忍別人的挑釁,不急於堅持自己的權利,也不因自己的損失感到受傷怨恨。這樣的人,才能犧牲奉獻。
2. 恩慈:「恩慈」指面對犯錯的人,有理由責備卻不責備,反而安慰對方因犯錯而驚慌失措的心,好叫他因感受到愛而逐漸長大成熟。巴拿巴對馬可的陪伴就是如此,他沒有責備馬可在別加離開佈道隊的軟弱(徒十三:13),而是帶著他往居比路去佈道(徒十五:39);恩慈的陪伴,終於使馬可成為馬可福音的作者。巴拿巴的恩慈,使馬可深深感受到他的犧牲奉獻,在馬可心中產生為重新做人而奮戰不懈的影響力。
3. 不嫉妒:「嫉妒」是一種自卑感,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掃羅就是如此。他因嫉妒大衛,不只因追殺大衛而自斷與勇士的關係,也自斷「與接納大衛的撒母耳以及眾先知」的關係(撒上十九:18-24),又自斷「與給大衛五個陳設餅充飢的亞希米勒以及眾祭司」的關係(撒上二十一:1~二十二:19);掃羅因嫉妒而自斷手腳,導致他與非利士人打仗時,身邊無勇士、無先知、無祭司相伴相助,終局是自刎於基利波。「嫉妒」使他對人的影響力喪失殆盡。
4. 不自誇、不張狂:「自誇」、「張狂」是自滿自大的心態,這種心態會把別人顯得渺小,也會令人感到難堪;如此一來,他對別人的影響力也就喪失了。
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做害羞的事」就是不作損人利己或得罪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就是不自私自利,而是看別人比自己更配得尊重,別人的需求更配得滿足。「愛」使你尊重人,感受到被尊重的人也以尊重回報你,你的犧牲奉獻就是循著這種良性互動產生了影響力。
6. 不計算人的惡:「不計算人的惡」就是不只不追究對方虧欠你的責任,也把對方對你的虧欠忘記。主耶穌對三次不認祂的彼得就是如此,只問他「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當彼得回答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主即委以「餵養我的羊」的使命(約二十一:15-17)。主耶穌將彼得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他的一切罪投於深海」(彌迦七:19),使彼得深受感動,當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時,他留在教會,以生命陪伴主的羊、餵養主的羊。
7.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不喜歡不義」,真正活出愛的人,必定棄絕一切不義的事,也為別人所行的不義感到難過;他不會揭發別人的私隱,然後加以排斥和攻擊;他也不會以別人的過錯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只喜歡真理」,不僅自己行真理,也為別人行真理感到高興。先知拿單就是如此。他「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勸諫大衛向神認罪,使大衛「骨頭枯乾」的靈命重新奏起「得救的樂歌」(詩三十二:3、7)。他在大衛身上產生了「使彎曲的變直」的影響力。
8.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包容」指以愛心幫助罪人從迷路上回轉;如父親以「放手卻不放棄」、「受傷卻為浪子療傷」的愛使浪子回轉(路十五:17-24)。「凡事相信」,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自己當謹慎思考,判斷是非;對人則要避免懷疑或猜忌,與人互動時要心存體諒、肯定別人的善意。「凡事盼望」,「愛」總是盼望對方能夠得到最好的,而不是冷嘲熱諷,扯對方的後腿;「愛」對一時軟弱的人永不失望,相信神能夠保守他、更新他。「凡事忍耐」,真實的愛,能給你力量,在遭遇疾病、貧困、哀傷、孤單等各種困境中,仍與對方彼此互信互愛、不離不棄。
 
【小結】 這樣的愛,使你的所言所行都成了真正的犧牲奉獻:把自己的所欲所需擺一邊,卻真心優先滿足別人的需要。
 
五、領導的目標
領導者為什麼能以這樣的愛為所領導的這群同工犧牲奉獻呢?那是因為領導者心中有個榮神益人的目標需要大家同心協力來完成。
領導者心中有個榮神益人的目標固然是重要的,但完成這目標則更重要。而目標的完成則有賴團隊每位同工全心的投入。為了全體同工能夠群策群力、全力以赴來完成這榮神益人的目標,領導者就要以「愛」來為所領導的這群同工犧牲奉獻。
 
結 語
 
領導者心中為團隊設定了一個榮神益人的目標,就要以「愛」去找出並滿足同工們的需求;為了滿足同工們的需求,領導者就要犧牲奉獻;藉著犧牲奉獻,領導者才能對同工生發影響力,使同工們因對「愛」有切身的感受而自動自發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而奮戰不懈。這正是主耶穌藉著與使徒的互動所留給我們「僕人式領導」的風範。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