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本質的省思
作者:陳清惠 RN,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發佈時間:2014-03-01
神造人時所賜與的「靈」,是神本質的一部份,是用來與神溝通的。
目前靈性護理已在護理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且亦有許多相關的學術研究與論述。經過了多年在大小不同場合與對象分享靈性護理相關主題的經驗,深深的感受到若不回歸基督信仰,很難找到論述靈性護理的理論根基與行為實踐的指引。本文將敘述個人由基督信仰的觀點對靈性護理的詮釋。
在相關的演講,我總習慣先由認識人的本質開始陳述,我喜歡運用比較的方式,來展現人的獨特與尊貴性。我們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即在人有「思想」,因為人有思考力,使人類的生活環境與物質享受不斷的創新,但除了滿足生活的慾望與享受外,人會問問題,當周遭情境與個人所想的不一樣時,我們會問「為什麼?」這是探詢「意義」的問題。尤其在人遭受困難、挫折,甚至狂歡後或無所事事、午夜夢迴之時,會浮出「我為何活著」的人生終極意義的探詢。「思想」本身沒有具體的形狀,能跳脫個人所在的情境,進入自己想去的時空,人的思想可隨意處在回憶過去、面對現在、或想像未來,在無限的時間軸線上任意往來,同時,可處在不同的場域,故會出現「心不在焉」的描述,顯示人的心思可與身體處境脫離的特異性。人思想具備超越時空的「無限性」特質,故當人面對生活處境中的失控與限制,本質上無所束縛的思想,自然產生對個人為何會如此受限的無奈哀鳴。弔詭的是,唯一能真正突破艱困處境的,也在於個人能讓思想展現其不受約束的本質,亦即在困難與患難中的「領悟」,給予困境不同的意義詮釋,進而激發不同的行動力,以超越所處的困境。
東西方皆有哲學家提出,強調「思考」對人一生重要性的相關論述。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Have life not introspecting,worthy to be alive life.);尼采提到「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bear almost any “how”)。而我們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在論語為政篇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根據孔子的觀點,人生在30歲生活獨立之後,後半生的追尋重點皆是思想上的開通,先瞭解人生事務的真意,找到自己生活意義之後,才能在任何生活困境中保持心境之平穩,最終能展現真正的自由生活,不再被個人私慾所縛,怡然自得且恰如其份的悠遊於天地之間。但要如何思考?我人生的定位又要在哪裡?而我已在聖經中找到了答案。
要認識人的本質,必需由創造我們的神去探尋。在創世記2:7說到:「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紀1:26∼27節:『上帝說: 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故此有靈的活人是有存在的意義的,是為了要管理天地萬物。這經文讓我明白,為何人有創新的能力,而且為何人會尋求人生的意義,因為我們被造原是有目的的,此目的乃是順從神的旨意管理屬地的萬物。也無怪乎,人非常喜歡管理與控制人事物,卻不喜歡受人管束。但神的形象樣式又為何?約翰福音4:24「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所以神造人時所賜與的「靈」,是神本質的一部份,是用來與神溝通的。再者,約翰福音1: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所以要認識神,以瞭解人應活出的形象,需透過對耶穌的認識,耶穌乃道成肉身,幫助我們有限的人,去認識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無限大的神。以弗所書第四章23∼24節:「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歌羅西書第三章9∼10節:「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原來神的靈在我們的身上,讓我們不斷與神相通,逐漸改換我們的心思意念,活出神的仁義和聖潔。對我而言,真正的靈性滿足,乃是連於基督,恢復與神的關係,活出屬神的生命。而此生命應反映出神的至真、至善、至美、至聖的特質,同時活出神對我們生命的呼召。
人類思想的無限性與創造性,展現出神造人時的精心設計與對人的愛,神使我們擁有神的特質,以管理及享受祂為人所預備的天地萬物。人的思想若無法找到定位,將無法得到真正的平安。而因為思想的無限性,思想本身必須安定在同樣擁有無限特質的目標,故此目標不能是有限的人事物,否則終究會帶來失望。故所謂「人生意義」的歸尋,此意義需超乎屬世的有限事務,即便是偉大的哲學家尼采,他明白思想的重要,卻無法由自身找到答案,終究以自殺來展現自認唯一能自主的決定。除了回到造我們的神面前,我們無法找到具有神性的無限「思想」的真正歸屬。而人的思想因被罪所挾制,若不透過聖靈的引導,無法與神連結。
目前針對靈性護理的論述,所強調的不外乎與神的共融、人的共融、自己的共融及自然萬物的共融(林、劉、陳,2008;Chao, Chen, & Yen, 2002),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與面對各項人生挑戰的思考根基。但由聖經的觀點,若無法恢復與這位宇宙萬物獨一真神的關係,我們無法找到身為人「思想」的永恆定位,更無法讓「靈」甦醒,展現屬神的尊貴與榮耀。
參考資料
林沄萱、劉淑惠、陳清惠(2008).靈性護理之臨床應用.護理雜誌,55(3),69- 74。
Chao, C. S. C., Chen, C. H., & Yen, M.F. (2002).Theessence of spirituality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0(4), 23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