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
科學的定義與本質
記得在美國求學時,多次有基督徒向我傳福音,我總認為宗教信仰是不科學的,純粹是軟弱者的心靈鴉片,在我的觀點中科學所講求的是實事求是、眼見為憑,用數據說服他人,對我而言,信仰、宗教乃為「經驗之學」實在談不上為科學。我一向認同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對宗教的論點:「所承認的是情感用事」。(註:Issac Asimov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者,他反對宗教信仰,曾經多次斥責迷信和偽科學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
我對科學的定義深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事實上回溯對「科學」一詞乃出自拉丁文Scientia,字根是scio,意思是「知識」或「學問」。其相當的更早的希臘詞是επιστήμη(episteme,即知);德文詞是Wissenschaft,指知或識(wissen)的對象,即「知識」,指心思對實際或真理的瞭解。這樣,科學,依其原來的定義,其意為『真理』或『實際資料』或『知識』。另外,目前很多學門的英文名字中都包括兩個希臘字根,一個字根的意思是:『有系統的研究』,另一字根則講到其研究的主題。例如,生物學biology是對生命的研究,生理學physiology對生理的研究,心理學psychology為對心理的研究⋯等等。英文的『logy』,是出自希臘文的logos,意為『道』,也譯為『答案』,『話』,它在聖經中作為專有名詞時,指主耶穌基督。因此,所有科學的偉大定律及原理都領人直接連到上帝,以上帝為它們適切的源頭與解釋。提出原子論的道爾頓說:「科學研究的最深動機,在於喜愛真理。」因此,生物學不只是研究生物成長、代謝、繁殖、適應周遭環境的學問,更是能將生命說出來的科學(張,2008);相同的,心理學雖是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其研究範圍不應單單僅是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領域,也與人如何成為真正的活人—內在靈性(愛與所屬、生命意義/價值、信心、饒恕)息息相關。
神創造的科學性
目前醫學對人體的理解仍極有限,但僅就現有的知識而言,就足以使我們對造物主在人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設計之精妙讚嘆不已。例如人體的毛髮有多種,包括:頭髮、眉毛、睫毛、鼻毛、纖毛等,根據所長的部位之不同,有不同的形態和功能。頭髮是為了保護頭部,兼具美觀的功能;眉毛是為了分流汗和雨水,不使流入眼內,故位於眼睛上方而分向兩側。睫毛是為了防止塵沙異物進入眼內,故生於上下眼瞼的邊緣,而且以特殊的弧形彎向前方,這樣就不致妨礙視線;鼻毛是為了過濾呼吸的空氣,所以生於鼻孔的內面而斜生向外,如果向內,異物就易進難出了;而人腸道上皮的纖毛則向下生長,其顫動波也是自上而下,以便推動腸道內容物下移;氣管和支氣管的上皮也有纖毛,但其生長和顫動的方向卻和腸道相反,為向上倒長逆行,如此才能將痰液向上推送到喉部吐出。
再以產科學為例,我常透過研究及所閱讀的文章中,不得不承認人體的構造實系出於一個極其高明的總體設計者所為。胎兒著床的位置為子宮的底部,因為有較充足的血液,可以提供胎兒充足的養分,且子宮底部的內膜較厚,胎盤較不容易深嵌子宮而導致產後不容易排出,且子宮底的肌肉纖維為縱橫交錯,在胎盤脫離後能收縮血管,以減少產後出血的情形。上帝創造的科學及巧妙性尚不止於此,就孕育期的荷爾蒙變化而言,亦為孕育新生命而準備,在懷孕的初期,身體會製造高濃度的黃體素,促使子宮內膜變成蛻膜,以供應胚胎營養,並降低子宮收縮而產生自發性的流產,另外,黃體素也會促進母體乳腺的發育來準備泌乳。再則分析催產素「愛的荷爾蒙」(oxytocin –the hormone of love),在婦女懷孕期間分泌的濃度較平時為高,有「催產素之母」稱呼的Dr. Kerstin Uvmas Moberg認為母親的母性行為和催產素有息息的正向關係,研究中認為催產素讓人的心情可以放鬆、冷靜、快樂、祥和、溫暖、寬容、同感心、友善、信任、親密、忠誠、給予、接受、愛及連結,並能減少攻擊行為(Moberg,2003)。有趣的是,當使用人工合成的催產素進行催生時,這些外衍性人工合成的催產素不但無法有上述這些作用,反而成為壓力荷爾蒙,而使子宮收縮變差,分娩時間延長,更甚者會不利於母嬰的身心發展(Simkin & Ancheta, 2011)。
探索科學研究過程中,除了看到神的智慧,也很容易看到神的恩典、憐憫與慈愛,在生產過程中,婦女最不能忍受的莫過於生產疼痛,巧妙的是,人體在疼痛及壓力的情況下,會促使腦內啡釋放,創造出令人愉快的感受。相同的,於待產期間婦女體內腦內啡濃度上升,能幫助婦女處於警覺狀態,以渡過漫長而費力的生產過程。此外,腦內啡還扮演增進親子關係的角色,可讓婦女在生產後仍可保持愉悅心情來照護新生兒(Simkin & Ancheta,2011)。如經上所言:「你們所遭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遭受的。神是信實的,他不會讓你們受試探過於你們所能受的;而且在你們受試探的時候,他會給你們開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章:13)
科學與靈性
科學的本質在於追尋真理,在於使人認識生命的尊貴(張,2008),科學的本質也在於內在靈性的培養。稱為「圖書館學教育之父」的威廉森(CharlesClarence Williamson),他家境貧困,從小便於父母經營的農場工作,也替鎮上的大地主種菜,他認為:「一個會種菜的人,最需要學習的就是等待蔬菜的成長,並且在適當的時間耕作、施肥。種菜不是只為了賺錢、生活,更可以培養種菜者的品格。」(張,2008)相同地,這樣的概念也可以運用在進行科學研究、讀書方面,我常常和學生分享讀研究所目的不僅使人了解嚴謹的科學過程,更重要的是內在品格的陶塑,透過研究所的學習,使我們更加謙卑、追尋真理,更容易愛與體貼人性,而能通過研究所考試,成為一位合格的天國子民(註:研究所的論文口試稱為qualify,意為符合資格)。我在國外求學的階段,我常常感謝 神,讓我能認識祂,使我不以能獲得學位而自誇自己的才智、能力,並讓我遇到一些不太順遂的事,使我更獨立、挫折忍受力更大,好準備我在職場上能勇敢面對困難,更重要的是學習仰賴祂的大能大力,因此學習科學和靈性是大有相關的,分述如下。
一、培育堅韌的人格特質
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記得我在國外求學時,好不容易完成論文計畫的口試,在研究計畫送各家醫院研究倫理審查(IRB)時,遇到美東10多年來未見的最大暴風雪,使得IRB審查不得不延後兩個月(該醫院為出生數最多的收案醫院,但IRB為每兩個月審查一次),而在完成收案後,我的指導教授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離職,所幸我因為一直在博班擔任研究助理,我的老闆也是口試委員之一,對於我的研究主題並不陌生,因此我略修正研究方向為理論模式測試,而順利畢業。我感謝這樣的學習過程,這讓我更體會人的有限,以及上帝是耶和華以勒的神;若我在目前輔導學生的過程中,能有一絲絲的憐恤、愛與諒解,能更多安慰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挫敗,都要感恩於有這樣的歷練過程。誠如物理大師楊格(Thomas Young)所言:「科學研究不僅是知識的獲得,且會成為一個人生命的特質。在科學家的眼中,研究是無止境地探索,是一種思考的淬鍊,使心志更堅強。」(張,2008)
二、追求真理
1. 追尋生命存在的價值
科學研究乃透過不斷的探索中尋求真理,並了解人的尊貴與存在的價值。神賦予人一種使命和權力去研究科學。創世記第一章28節上說:「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種行動的活物。」因此,人類必需瞭解生物,及人類所居住的宇宙,這就是「科學」,然而誠如前面所述,科學的本質為研究生命之道,當科學的研究失去大自然,失去生命意義的探索時,就會失去了科學存在的目的。生物學家露易斯(Graceanna Lewis)認為,要認識一幅偉大的繪畫,必須先認識背後的作者;要認識大自然,必須認識造物主,否則科學會徒然成為一種智力活動。(張,2008)
2. 以正義公平捍衛人權
執行科學研究,常需要勇敢與正義的心,突破法洛氏四聯症手術治療法的道希葛醫師(HelenBrooke Taussig),她的諸多研究中最令我佩服之處在於揭發沙利竇邁會導致胎兒畸形(海豹肢),她的研究,除了促使數以萬計的胎兒健康受到保障,並且也倡導藥物需要管制,特別是新藥上市前要通過試驗,以及孕婦在懷孕期間最好不要輕易用藥,使得全世界在新藥品研發的流程更加嚴謹,而保障人們在用藥的安全。相同地,台灣日前發生的毒澱粉及塑化劑事件的制止,皆因有一群捍衛科學的真理科學家把關,而造福大眾。這就如同道希葛醫師對進行科學研究者的勸勉:「無論做任何事,安靜地親手去做,這世界將因你而更好,你的一生就值得了。」(張,2008)
三、追求愛
當科學被誤用,遠離了愛就會導致人類文明滅亡,提出「能量不滅定律」的焦耳(James PrescottJoule)在死前有感於人們研發一些戰爭的武器,企圖毀滅仇敵,深覺科學的危機,他臨終寫信給他的學生道:「若有人自認能了解歷史上的每一個大小事件,或能講出世界上的每一個方言,或能準確地敘述每一種形而上的觀念,或能夠解出所有科學與工程的複雜難題,但是若沒有愛,他將不知道如何把這一切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張,2008)
結 論
科學的本質是研究真理,透過科學研究有助於人深刻地理解神創造萬物的作為,如經上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19:1)。
參考文獻
張文亮(2008).科學大師發現的起點.台北市:時報文化。
Moberg, K. U. (2003). The oxytocin factor: Tapping the hormaone of calm, love, and healing. Cambridge,MA: Da Capo Press.
Simkin, P., & Ancheta, R. (2011). The labor progress handbook: Early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and treat
dystocia (3rd ed.). Ames, IO: Wiley-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