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以賽亞書四十六:4)
老年人之生理及心理變化與靈性需求
台灣從民國82年底進入「高齡化社會」,加上戰後嬰兒潮(民國35年至53年)出生的人,也開始加入老年人的行列。
老年人曾經走過年輕的歲月,當年齡漸長、年資漸增時,他們開始意識到體力不如以往,身高減了幾公分,視力變差、聽力減退。內心湧起退休及休息的思潮,此時若再加上身體不適或心情不佳,負面情緒就會漸漸的控制他們的生活。此時能吸引他們的,經常只剩下他們從年輕時救喜歡或嚮往的事物了。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當老人們聚在一起時,他們聊的多半是當年的故事,旁邊的人也很容易感受到這些情感支持對他們的重要性,以及懷舊講古帶給他們的滿足感。
懷舊治療及靈性懷舊
當人們看到自己熟悉的景象,經常會不由自主的回想起與自己相關的經歷與情境,這種經歷有時是負面的,也有時是正面的,這現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稱它為「懷舊」。
有兩位學者(Burnside和Haight)在1994年提出一個論點,認為若利用過去的事件、感覺及想法去促進愉悅、生活品質或目前環境的適應,就產生治療的效果,因此這個作法就稱為「懷舊治療」。懷舊治療有一對一及團體治療兩種。可以使用在一般人或是輕度記憶喪失的人,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可能有悲有喜,但通常極少有痛苦。通常護理師擔任帶領者的角色,在舒適及正向的氣氛下,讓參與者敘述浮現在他們意識中的過去事件,其中感情成分高於認知成分。護理師不需要重組、深入追究或催促參與者探索內心深處的感覺,只需要以增強自我的方式來引導,而不需要求參與者評值任何他們所分享的記憶。依據許多人的研究報告懷舊治療的結果可以增進參與者的社會化、促進溝通技巧、改善人際關係、增強自信、提供愉悅情緒,參與者會在懷舊中省察過去事件的內在感受或衝突,重新體驗過去生活的經驗,達成自我統整的目標。而「靈性懷舊」則是在已有的懷舊治療基礎上,以靈性內涵為探索的方向,運用述說生命故事的方式,幫助老年人發現目前的生命意義,接受愈來愈明顯的老化現象,建立與至高者的關係,體悟生命的終極意義,進而發展出面對晚年生活的改變策略(Mackinlay and Trevitt,2012)。
靈性懷舊案例分享
在一位長輩張爺爺(化名)的一對一靈性懷舊的會談中,張爺爺談到他有一個辛酸的童年,他五、六歲時逃難,當時媽媽牽著妹妹,爸爸帶著他,在途中遇到日本人轟炸時就分散了,他父親帶著他投靠姑媽家,隨後父親就去世了,七歲的他就在姑媽家打雜、做零工,煮全家人的飯。在他的幼小記憶中幾乎每餐吃飯都會挨打,而且挨了打還不准哭。在他十五歲時就逃家加入軍隊,十六歲跟著部隊來到台灣,其間曾經參加過兩次砲戰,也經歷同袍在他懷中斷氣的痛苦經驗,使他領悟到人生的短暫,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離開人世。
到台灣生活穩定之後,他的一位好朋友將他的剛離婚的女兒託付給他,還有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子,以及房屋貸款。當時張爺爺很豪爽的說:「照顧可以但是我絕不結婚,你只要留一個房間給我就可以了。」就這樣張爺爺住進了這對母女的家,覺得自己從小得不到父母的愛,就轉化為出錢出力的照顧他們母女,一晃眼已經十二、三年了。然而人與人相處總有摩擦,孩子的表現也有時會讓張爺爺灰心失望,暗自流淚,想想自己這樣做很不值得,心裡覺得委屈。
最近七、八年張爺爺跟著他照顧的母女接受基督信仰,直到最近兩三年受洗接受耶穌基督,他覺得受洗接受耶穌基督是他人生的轉捩點,讓他學習發揮憐憫慈愛的心情,以愛為出發點,樣樣事情都要為別人想,不要為自己想,發自內心照顧友人的家庭。他每天早上禱告,求天父保守他們的家庭及孩子的功課,也將心裡的重擔告訴上帝,並堅定自己將以捨己為人的心,盡力照顧他們母女。在晤談時,張爺爺一直強調他和教會弟兄姊妹很少互動,並說自己人際關係不好、程度也不行、說不出一個所以然,自己也很自卑,不喜歡和人家討論任何問題。同時強調:「今天和你說的,也是我從來沒有的講話。」
每次會談時,護理師都以有興趣的表情與話語聆聽著張爺爺的故事,並在話題扯遠時提出一個問題,讓張爺爺能即時檢視人生故事中重要事件的架構,以及重新思考這些事件的意義。並且讓張爺爺藉由負面情緒的宣洩及反思,自行進行評值,也讓張爺爺藉著詩歌與禱告,補充由上帝來的正面能量。
一年後我們辦理為期六週的靈性懷舊的團體活動時,我們邀請他參加,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張爺爺的人生觀改變了,變的願意與人分享,他也告訴我們,這一年來,當教會有新人舉行婚禮時,他會義務的擔任攝影師,並且把作品做成精美的相簿,送給新人做紀念,這個行為顯示他的自信心提升了,社會參與度也增加了。
從懷舊過程中看到老年人的靈性智慧
老年人在生活當中,受到許多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挑戰,在會談過程中,張爺爺經歷了一次有系統的面對過去、挑戰自己、整合智慧、思考自己在無限進程發展中的位置,以及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詮釋。經由側面的觀察發現上帝似乎藉著護理師的手解開了他心中的結,從他自己說:「我不會結婚」這句話堅固了他的決心,讓他肯定自己所做的是正確的,他可以坦然的面對別人看他的眼光,也將父親、女兒、孫女的虛擬關係再次清楚的定位。藉著女兒、孫女的信仰也成為他的信仰,讓他感受到受照顧者對他的回饋—介紹一位全能的神給他認識。在會談過程中,張爺爺反思在這個家中他的「愛與被愛的需要」及「自尊的需要」得到供應,我相信他的內心也必定是一天新似一天。
結 論
談話也是一種護理行為,經由會談使老年人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宣洩,並與護理師建立治療性的支持關係。老年人經由回顧過去經歷,運用述說生命故事的方式,發現自己目前的生命意義,並透過「靈性懷舊」活動建立與至高者的關係,讓神用他的大愛,修補老年人生命中的不完整,體悟生命的終極意義,進而發展出面對晚年生活的改變策略,讓他們重新開始充滿祝福的人生。
護理師在健康實務工作中佔有很大的助人影響力,若能將這種關心的動能運用在周圍的人,就將成為眾人的祝福。
參考資料
Burnside, I., & Haight, B. (1994). Reminiscence and life review: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older people.Nurse Practitioner, 19 (4), 55-60.
Mackinlay, E., & Trevitt, C. (2012). Finding meaning in the experience of dementia-the place of spiritual remiiscence work.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