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學與生命轉變
作者:顧雅利 RN,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 發佈時間:2014-06-01
護理是一個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專業學門,在講求實證知識的世代,護理亦如醫學般地走向只重視「實證醫治」的部份,而忽視「人性本質」的整體照護。林(2008)表示醫學大多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而護理則以人文科學知識為主軸,如何加強自己專業上的人文特質,而非一味地追求附屬於醫療次專業地位的科學知識,乃護理教育該省思之處。如何強化護理的人文教育?進而產生由內而外的生命轉變,蔣和馬(1994)曾於護理專業問題研討課程中論述;藉由自我反思觀照的過程,即投身處境、反觀自身、和外在對話三階段(蔣,2002),促進護生的生命和專業的成長。針對生命成長的部份,靈性為一個重要的元素因子,如何引導和協助護生探索自己的靈性狀態?又如何協助其靈性的成長?而護生靈性的狀況,如何反應在自己的生命和專業的成長,實乃印證靈性與科學的關係。
Hawkey(2011)即提出受傷的靈易引起有罪的心態,包括不饒恕、忿恨、怒氣、報復、貪婪、自責、嫉妒、和苦毒,並會造成心理影響,而產生焦慮、恐懼、羞恥、和憂傷,因此,顧(2012)即提出靈、魂、體的健全模式,即一個人具有罪的心態,會造成心理的影響,使其血液產生毒素,而降低免疫系統,造成生病的問題,不同於傳統的身、心、靈模式。靈、魂、體的健全模式則以靈性為主軸,假設一個人有受傷的靈,包括孤兒的靈和發昏的靈,前者指本身不一定是孤兒,而是其內心深處自覺是孤兒,感覺孤單無依;後者指無法活在喜樂和活力中,無能力以養份供應自己,欠缺靈命健康茁壯的營養,無法體會生命與生活的美好。當一個人的靈受傷時,會產生有罪的心態,造成心理的影響,久而久之,會使其身體產生毒素,進而影響免疫系統,導致生病的現象,顧(2012)所提出的靈、魂、體模式,即嘗試證實靈性具有科學的影響力。在一個全球拼經濟和重物質的世代,台灣亦隨波逐流般地盲目跟從,價值的扭曲變質,家庭的破碎瓦解,國人的健康包括十大死因首位的癌症、憂鬱和自殺等問題,再再地顯示身、心、靈的不健康。如何在不好的環境和錯誤的價值中,調整、修復、和療癒自己的靈,使有罪的心態減少,心理和情緒轉為穩定,進而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是靈性和科學關係間值得探討的主題。
Gennaro(2013)表示每個人臨終前均會思考,我可以留下甚麼給後代?我們如果僅留下物質遺產給後代,他們如何體會靈的生命和力量?靈的榜樣和典範即上帝、主耶穌基督自己!「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我們要效法耶穌基督的樣式,和祂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經歷十字架上犧牲的愛後,要遵守主的命令,誠如馬太福音28:19記載:「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期許我們基督徒護理教師們能夠持守耶穌基督的聖靈,成為護生的保惠師,使其帶著“靈”的生命和力量,於護理職場中發光發熱,以“靈”影響“靈”的方式,營造出靈性的氛圍,達到靈、魂、體的健全模式,證實靈性於科學上的意義。
參考資料
林遠澤(2008)‧療癒性的交談-論交互主體性的護病互動關係‧護理雜誌,55(1),14-19。
蔣欣欣(2002)‧由護理實踐建構倫理進路‧護理雜誌,49(4),20-24。
蔣欣欣、馬桐齡(1994)‧生命成長的展現─〔護理專業問題研討〕課程之迴響‧護理研究,2
(4),339-348。
顧雅利(2012)‧人類靈性的發展過程‧靈性護理課程,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
Gennaro, S. (2013). Editorial-your legacy.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45(4), 327.
Hawkey, R.(2011)‧更深醫治人的靈‧劉如菁譯,財團法人基督教台灣信義會附設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