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4期-2014年9月


專業的治療性人際關係— 談護理人員與個案、家屬的關係

作者:熊德筠 RN,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講師   發佈時間:2014-09-01
關係—人我之間
 
關係(relationships),是指人與人之間藉著不同程度的思想、情感與行為的交流,產生的互動關係。人際關係的維持是個人生活的基礎,過程蘊涵著相互分享、吸引、影響、競爭與合作等經驗的交換。人們藉由經歷這些交換,組織、內省、發展與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或價值觀,期待能展現符合社會人際間的生活規範。
 
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會經歷不同的角色,也就牽動出不同的關係。為人子女、手足關係、朋友同學、婚姻配偶(為夫為妻)、為人父母或職場中的長官部署、顧客或雇主、服務對象等等,這些不同社會角色,彼此有著不同的行為期待與互動。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女有別、嚴父慈母,君臣有義,朋友有信⋯等。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
 
闡述人際關係的主要理論有社會交換理論、平衡理論、人際需求理論,這些理論以不同的觀點,來剖析人際互動關係的屬性與本質。
 
社會交換理論
 
George Homans的「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theory)」認為人際互動過程中,社會行為就如同商品的交換;任何人際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交換關係。此理論以成本利潤(cost-benefit)的觀點來探討人際之間的互動,探討無形的社會成本(如:情感、尊重、聲譽、友誼及關心等)和利益間的交換,並無明確的規則來約束管理,強調當個人的報酬大於成本時才會採取交換。
 
社會交換理論預設個體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交換行為是建立在利己思維上。個人對於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報酬必先進行評估,如果交換雙方各自不能得到滿足的報酬,社會交換便不會發生。
 
平衡理論
 
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是建立在聯結、情趣與平衡狀態三個觀念上,平衡狀態是指個人所察知到的事物與其過去的經驗不相抵觸的一種共存狀態。此理論主要用於解釋態度改變的問題,人際吸引是屬於態度的一種,平衡理論也稱為人際吸引理論。Heider認為當個人與他人對某事物的態度不一致時,會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因此感到極大的心理壓力,會想回復平衡狀態。
 
人際需求理論
 
William Schutz指出人際關係是出於三種必要的人際需求,情感(affection)、歸屬(inclusion)和控制(control)三種需要建構了關係的特性。情感的需求:反映出個人表達和接受愛的慾望,此種需求有其差異性,一個極端是缺乏人際關係(under personal),另一個極端則是過度人際關係(over personal), 在兩極端中間的則是適度的人際關係(personal)。歸屬的需求:是希望存在於別人團體中的慾望,每個人都有社會性需求,這種需求的互動量是有差異的,一個極端是缺乏社交(under social),另一極端則是過度社交(over social),多數人則是介於這兩極端之中,有時喜歡獨處,有時享受與他人互動。控制的需求:是希望成功地影響周圍的人與事的慾望。一個極端是放棄者,他們規避責任,不想主管任何事,另一種人則是獨裁者,需要時時刻刻駕馭他人,而大部分的人屬於這兩者之間的民主者(democrats),他們會勇於表示意見,也能順從他人。
 
專業性的人際關係
 
專業性人際關係可以定義為在專業或執業的情境中,所必須與他人發展的互動關係。此互動必須藉由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來達到互動的目的,溝通的形式必須同時具備專業技巧性與目的性,進而深入了解個案的需求所在。維持良好的專業性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專業人員與顧客(或個案)之間的信任感,以期圓滿達成階段性的專業任務。
 
在護理的專業領域中,專業性人際關係被稱之為護病關係(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s)或治療性人際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良好的護病關係是支持個案邁向健康生活目標的重要推手。
 
李文(Maurice Levine)對治療性人際關係的定義為「護理人員與個案所建立的一種長期性、持續性的友誼關係,治療者以專業的技巧、友善與接納的態度對個案做深入的接觸,在有計畫的治療目標下,透過此種人際關係協助個案減輕症狀,增進與其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發揮最大潛能」。治療性人際關係中,專業人員具有特殊的主導責任:通常醫護人員會依照自己的專業知識,協助個案解決其現有或潛在的健康問題,並促進及恢復健康。由於個案是被動接受治療者,因此在互動過程中,醫護人員往往是處於決策、教育或治療等主導的角色。
 
治療性人際關係的基本要素
 
對於病人,護理人員是一個重要他人,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對病人是一種刺激,會引發病人的某些想法、感受,進而誘發行為的改變,護理人員要能體察自己對病人的影響力,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評估及確認問題,知道如何善用治療性人際關係,把自己當作一個改變源,扮演促進改變的角色。
 
治療性人際關係是促進個案恢復健康與護理活動順利執行的重要動力。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除了需仰賴護理人員專業的知識與訓練外,護理人員本身的人格特質中,亦需隱含著促進關係順利發展的正向因子;能給予個案一定程度的尊重、真誠及樂觀信念的護理人員,必定能與個案建立一個良好且相互支持的治療性人際關係。而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需包含以下的基本要素:
 
融洽感(rapport):是關係發展首要的要素,雙方互動是基於接納、溫暖、信任感及非批判態度。護理人員需塑造輕鬆、無壓迫感及共同面對問題的互動氣氛,可由日常生活的關心著手,避免為收集資料而一直詢問個案問題。
 
無條件的接納:個案的行為表現受疾病的影響,護理人員應以包容的態度無條件接受(unconditionalacceptance),若有混亂或過度要求等行為,不以社會道德標準批判,且不以互惠原則要求個案。
 
信任(trust):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個案信任護理人員有足夠的專業技能協助自己,護理人員也信任個案有足夠能力改變他的行為。信任感若未建立,則治療性關係不易進展,誠實遵守承諾,提供簡單清楚的醫院政策、住院應遵守的病房規範及理由,告知治療或檢查過程,遵守保密的職責等,提供一個安全的情境,讓個案相信護理人員會在他需要協助時提供協助。
 
尊重獨特性:護理強調個案的獨特性,護理工作時稱呼個案的名字,給予足夠時間討論個案的問題及其關心的事,注意個案隱私,考慮個案的喜好,安排其治療計畫,努力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接受個案的意願及意見。
 
真誠:護理人員能開放、誠實及真實的與個案互動,護理人員維持真誠(genuineness)的本質,誠實、公正的對待個案,而非僅想到「專業的」或「護士的」角色。
 
同理心:是護理人員須運用知覺的敏感度,設身處地去感受個案真正的認知及情緒,並反映出來。經由仔細且專心的聆聽個案的陳述並給予回饋,回饋內容包括對情境正確的陳述及呈現行為背後真正的感受。運用同理心可協助護理人員接近個案所經驗的內在世界,亦可促進個案的自我了解及自我成長,協助個案了解內在的感受。
 
人際界域的訂定:治療性人際關係是以治療為目的,互動過程中需訂定相互尊重的契約,保護個案的權利及隱私、界定護理角色功能、提供完整的疾病及藥物相關的訊息、提供安全性環境。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提供與治療情境無關的私人訊息,如交換電話或禮物等,以免個案產生非治療性人際關係的聯想及困擾。
 
適當的自我表露:護理人員在與個案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分享自己本身的經驗、想法、價值觀、態度與感覺的行為,讓個案知道護理人員可以了解其處境與想法,縮短彼此的距離。個案亦可以從中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真誠,在互動中主動分享感覺、從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自我表露時應確定自我表露切合談話的主題與時間點,且以少量為宜,須注意有些資訊是不應與個案分享的。
 
治療性人際關係建立的過程
 
護理是一種有意義的、治療性的人際互動過程。佩普洛(Peplau)指出治療性人際關係建立的主要目標是促使個案自我成長,並提升自尊心,且能和他人發展親密及互相依賴的人際關係。護理人員與病人的關係是發展於治療性環境中,是求助者與協助者的關係,是有目的的互動,焦點集中在病人的行為上,以促進病人健康為目標。
 
治療性人際關係分為四個時期:介紹前期、介紹前、工作期、結束期,個案個別性及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會影響治療性人際關係之建立。
 
介紹前期:當護理人員獲得個案相關訊息,尚未直接接觸之前的時期。面對個案複雜的病情,護理人員可能因缺乏足夠的處理經驗,而惶恐、焦慮,護理人員應接受自己的情緒,分享及探索自己的感受,向醫療小組或資深護理人員尋求專業知能的協助,將焦慮的能量轉化為處理問題的準備。
 
介紹期:第一次與個案接觸時,雙方通常是完全不認識且陌生的,護理人員必須先自我介紹,讓個案對於護理人員有初步的認識,並拉近彼此的人際距離,與個案建立信任感及安排治療性環境,以主動、親切、友善及接納的態度與個案接觸。針對不同特質之個案可採取不同方式與其接觸,討論雙方的責任與預期目標,家屬或個案可以參與照護措施討論的部分,確認住院原因,個案需協助處理之問題。
 
工作期:是建立信任感後,可共同為解決問題而努力的階段。護理人員引導個案感受問題的存在及需要改變的動機,雙方凝聚共識,共同確立問題。工作期中,個案對於可利用的醫療環境與資源會更加了解,也會與護理人員討論現階段與未來的健康計畫。在此時期,個案會渴望了解本身健康的訊息,除了與醫護人員討論病情外,亦會詢問其他相同疾病個案的看法、交換經驗。
 
結束期:當個案的健康問題被解決、達到健康目標或個案生命結束時,治療性人際關係便進入到所謂的「結束期」。此時更是需要協助個案辨別出院後可利用的社會醫療資源、教導與回覆示教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技巧,進而預防疾病再復發或意外事件的發生。
 
護理人員的角色與職份—天使心、護理情
 
路加福音10:30-37節,被強盜打到半死的臥倒路邊,待醫療與救治的個案,需要有慈心、有專業(傷口處理)、考慮後續照護,愛人如己的天使。護理人員的角色提供了我們一種職份,照顧有疾患、受傷需救治的個案,讓我們寶貝珍惜這個角色,有機會在工作中與服務的對象,建立專業的治療性關係~有憐憫、有慈心、有專業,我們有機會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感謝讚美神!
 
參考資料
 
林靜幸等(2014).新編精神科護理學.台中:華格納。
黃宣宜(2007). 最新精神科護理學.台北:永大。
蕭淑貞校閱(2011).精神科護理概論.台北:華杏。
Stuart, G. W., & Laraia, M. T. (2003).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7th ed.). New York:Mosby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