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為你做什麼?
作者:林明珍 RN, 前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 發佈時間:2014-09-01
背 景
這句話出於馬可福音十章51節:有一個瞎子,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耶穌就站住,說:「叫過他來」。他們就叫那瞎子,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啦。瞎子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瞎子說:拉波尼(就是夫子),我要能看見。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緣 起
護理博士Jamison是一位敬虔愛主且身體力行的護理教師與護福志工,她指出在四福音裡,耶穌面對各式各樣、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用了許多比喻或故事來教導他們,唯有一次面對討飯瞎子巴底買的可憐請求,改用了這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Jamison博士針對此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驗,她在大二時因室友問題、疲累耗竭及一些困擾而想要轉系,經系主任類似的提問與懇談後,她釐清了問題,也調整了眼光,繼續留在護理專業。此後,她也將此提問應用於幫助學生面對自己的問題;應用後特別撰文推薦這個好方法,指其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處理問題,建議我們以後當面對學生帶著難題來找時,先不急著給予教導或提供意見,可以學像耶穌問他:「要我為你做什麼?」一方面幫助對方思考自己的問題與所要的,一方面也在問答過程中為對方創造希望與提升自尊。
回 顧
記得在研究所唸護理理論時,紐曼(Betty Neuman)健康系統模式的六項提問中也包含了這個提問,在收集服務對象資料、評估其主觀壓力時,除了提問確認其問題所在、生活型態、目前情境、處理方式、如何幫助自己外,最後也問對方期望照顧者為其做些什麼?當年覺得這六個問題是了解服務對象內心的好提問,尤其是當面對特別難照顧或是難釐清的問題,最能直接切中核心與要點,快速知道他的需要與期盼。因此在往後的臨床、教學經驗中,自己也會將此應用出來,如:護理一位獨撐沉重家計即將結婚卻突發嚴重SLE致各器官衰竭的女孩、機車意外摔死女友想自殺的年輕男孩、失戀後萬念俱灰的學生、還有因著分組報告被組長及同組同學排斥而想放棄護理的學生,偶爾也應用於生活中所接觸有需要的人。
當時還沒能體會像Jamison博士所提,耶穌截然不同的帶領方式,總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傾聽對方後給予經驗分享、教導與建議,只在最後作小小的提問;如今,羨慕耶穌早知道人們的問題與需要,簡潔有力的提問,乃是看重對方的信心,並完全樂意回應他。我想我們與主的關係影響著我們助人的能力,今後當更多對焦於神,學習調整向神的祈求;當以利沙的老師以利亞要去世時,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甚麼,只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列王記下二章9節)
反 思
「要我為你做什麼?」包含了謙卑、關懷、接納與願意付出;相對地,也引導對方思考清楚,在人生困境當中,自己最深層的期望是什麼?回想自己信主以來向主禱告祈求的內容主要是什麼?若有一天,神也給我一次機會,親口對我說:「要我為你做什麼?」我是否已慎重思考,預備好回答什麼是我真正最想要的?
參考資料
Jamison, S. L. (2011). 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for you. Journal of Christian Nursing, 29(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