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4期-2014年9月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作者:陳清惠 RN,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發佈時間:2014-09-01
讀完明珍老師所寫的「要我為你做什麼?」一文,激發我個人許多反省。從事教學工作已超過20年,我很少會問學生這種問題,身為護理專業的老師,潛意識中,深信身為專家的我們,當然知道你們應該學什麼,而學生應該要很認真的吸收我們所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教導。相信當今的老師們,多數有一共同的感慨,我們所教的都是很重要的,為何學生不懂得珍惜,我們內心甚至會忍不住的嘲弄,等到了臨床這些學習態度不佳的學生,就知道辛苦。而耶穌對待一位瞎子,居然沒有自以為是的直接提供視力的救治,卻是先肯定此人的存在,讓他有機會自己說出所需要的。相信在被尊重與肯定的對話後,那位瞎子對所接受到的恩惠更是刻骨銘心,耶穌所提供的正是身、心、靈「全人」照護的典範。
 
尤其在面對成績表現極差的學生,我們會不假思索的認為那是不用功、不認真的表現,接著可能就直接運用威脅的語句,如你會被當掉、你會考不上執照或你會傷害病人等負面的後果,期許能激發學生的正向學習態度。其實如此的作為,僅會使學生更覺得自己沒有希望,進而完全喪失鬥志。耶穌面對一位有需要的人,祂先是以肯定的問候,讓瞎子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關愛的,是有存在價值的。耶穌對教導門徒更是常以關愛的方式來堅立他們,在約翰福音21章,描述了耶穌死而復活後,回頭安慰門徒的故事。彼得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且葬入墳幕後,即失去了方向,只好從操舊業,回去打魚;耶穌不但沒有斥責門徒,為何沒有照祂所說的,先往加利利去等祂(馬太 28:9),反而先幫助一夜打魚一無所獲的彼得,豐收153條大魚,且在岸邊烤魚提供給一夜辛勞的門徒享用,在身體溫飽後,接著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引導彼得省思自己的信仰。
 
要使學生成為負責任的護理專業人員,學生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先要被喚醒,才可能帶出有效的學習行動。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與主角,身為老師的我們,應擺脫只想著「應該教什麼」的框架,而從預備學生學習的心態與動機為起始,營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氛圍。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