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工作賜給我們擁有一種與人同行的恩典,那是一種願意深入陪伴他人的恩典。
某日下午,文華姊與我相遇在安寧病房的長椅上。在詢問過病人的現況後,她似乎面有愁容的跟我說:「昨天牧師和教會的姊妹有來看我們,他們很火熱的為我們祈求醫治」。我看著她那憂愁的臉,回應道:「很累喔?」她突然哭了起來說:「他(病人)說他不想再求醫治了⋯」我望著她,給了她一個擁抱。數日後,文華姊主動告訴我,「他(病人)已經準備要去耶穌那裡了,我也找了一個時機跟孩子們談了⋯」。護理工作賜給我們擁有一種與人同行的恩典,那是一種願意深入陪伴他人的恩典。在面對臨終議題的同時,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有那勝過死亡的確據—「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25);更是經歷耶穌在十架上受難所成就的復活恩典。
願意見證苦難的勇氣
在中國人的習俗中,若不小心把碗盤打破時,總會馬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消除晦氣。在生活中,我們總是不喜歡遭遇到悲慘的事物。然而在安寧病房裡,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一個個消逝的生命呢?除了擁有永恆的盼望,更重要的是我們需有願意見證苦難的心,陪伴他們行一里路。當耶穌背起十字架往刑場走去時,古利奈人西門幫耶穌背了十字架。一位牧師亦曾經提醒,若我們無法成為幫耶穌背十字架的西門,只期望我們不要成為那攔阻耶穌的人。在臨床上,當病人或家屬們想與我們分享他們所經歷的苦難時,我們常會忘了陪伴他們,還常常堵住他們那想要分享的口。例如:當家屬訴:「我老公今天都一直睡,不跟我說話」,我們可以不加思索的給予安慰道:「他可能今天比較累吧」,便轉身離去。當家屬說:「她的體力好像越來越差了」,我們或許會很理性的告知:「你知道她這個病就是會越來越差」。然而這些無意義的對話,就好像在同一個世界裡的兩條平行線相互沒有交集。如同耶穌的十字架苦難路上,仍有人毫不在乎的在一旁擺攤叫賣。而願意看見人的苦難,乃是陪伴的開始。
從他人的苦難中學習陪伴
當約伯遭受苦難,失去他的資產與親人時,他一開始仍堅守信心的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接著約伯的骨頭與肉體受傷了,從腳掌到頭頂長了毒瘡。約伯的三個朋友陪同他七天七夜,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因為他極其痛苦(伯2:13)。此時,他的朋友對他做了同行的陪伴—「七天七夜,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沉默常常是最好的陪伴。
某日的大夜班清晨兩點鐘,當我巡視床邊探視病人時,發現王阿姨的尿布被撕開來,床上充滿了尿騷味。「阿姨讓我幫你好嗎?」突然間阿姨流下淚來說著:「我本來是不想要吵你們,想自己試著換尿布看看,哪知道我的腳真的都動不了,還把整張床都弄濕了,我真的很沒用。」就這樣我幫她換了整套床單與衣服。之後阿姨要我幫她拿她桌子裡的盒子,然後拿出了一個不起眼的手環裝飾品給我。最初我拒絕,但她卻開始告訴我,她之前在台北擺夜市的故事。所以我坐了下來,聽著她的心酸與堅強,以及她跟前夫的關係。就這樣我只是靜靜的聽她說,最後我收下了那看似微不足道的裝飾品。那是為了讓她能感受到她仍可以有愛人、與人建立關係的能力,也為我自己學習如何陪伴受苦者留下一個記號。王阿姨教導我,她這輩子雖然沒念甚麼書,在情感上也很脆弱,但她還是很認真的用她的方式在過她的生活。
如同,當約伯在受苦、失去親人時他仍然教導我們:「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護理人員所經歷的陪伴,不只是給予清潔、關懷,在過程中更寶貝的是能了解病人所經歷的世界,學習體認他們眼中所經歷的苦難。
了解而不論斷,學習與主深交
當我們想要深入的照護一位病人的心靈時,很難不對一個人的歷史或價值觀有所了解,而這當中必定會出現與我們的自我價值觀衝突的時候。因此,如何能夠了解而不論斷,也是在學習陪伴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在臨床上肯定遇過很多我們覺得很難相處或照顧的病人,願神幫助我們把每次的困難就當成是神給我們的考驗。其中有兩點特別需要警醒反思:
首先,神所造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何其有幸去認識許許多多與我們不同的人,這是一種恩典,也是一種學習。即便面對行為舉止與我們相左的人,也是一種學習。有些病人或許是帶著腳鐐進來的,亦或吸毒,或是半夜在酒家喝酒後頭痛劇烈被酒客用救護車送進急診室的。心裡總有一把是非善惡的尺,讓我們在照顧某些病人時,不免心生厭惡或憤憤不平。但求神時時提醒我們,當行淫的婦人被抓到眾人面前等著被耶穌定罪時,「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8:7-11)在臨床上這段經文總是不斷的提醒我,「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我們不過是那同樣有罪的人,在生活中白白領受神的救恩,那我們又有甚麼好論斷人的呢?
其次,學習與主深交。當我們願意去深入陪伴末期或苦難中的人時,在我們內心那些未曾面對的,或尚無法面對的自我情緒可能會被誘發出來。因此,尋求他人的協助亦有其必要性。我們並非完全人,在面對陪伴或關心病人的同時,也需要學習交託,因為惟有神是最大的醫生。如箴言4:23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在照顧人的專業上,仍不忘時時提醒自己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並在密室裡與主深交。
生命總有未解之難題
死亡的來臨,使人無語問蒼天,探問自己的生命為何是如此,不斷地責備自己是否做了甚麼,並怨懟醫療人員未能盡忠職守。在怨天、責己、怨懟他人的封閉循環中,飽受煎熬。在我遭逢自己的阿姨被上帝接走後的某個主日,當回應詩歌唱著「主的恩典每天夠我用」時,眼淚像決堤般的奔流而下。我哭泣,為阿姨的死,為母親的辛苦,為上帝的旨意將阿姨帶走,為自己心中的不順服哭泣,為自己心中的疑惑哭泣。阿姨的離世,再次燃起我對生命的質疑?上帝的作為突然間更讓我測不透了?因此我特別喜歡傳道書上說的「因此我讚嘆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活著的活人。」(傳4:2)我相信以後還是可以和阿姨在天上相見,也相信她現在過得很好,她不用掛念這世上的任何事務。因為天上是好得無比的,就會像是聖經上說的新天新地,不再有眼淚,不再有哀哭。只有我們這活著的人還在勞碌中打轉。至於,這樣的信念,可否安慰、使我免於悲傷?我不確定,她就是走了,我們不能再看到她,不能吃到她的拿手菜。她就是不在了,對我而言,這是兩回事不能併為一談。我為她能在天上享福感到高興,但同時也為她的孩子們在這世上,失去了母愛而感到難過。
「Why me?」苦難是許多神學家們喜歡研究探討的議題。馬有藻博士將苦難的類別分為六種:自然界之惡、社會性之惡、道德性之惡、心靈之惡、屬靈性的惡及肉體上的惡。當約伯開始咒詛自己,「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伯3:11-13)約伯的哀嚎,就如同許多重病者的憂愁與探詢一般。此時,約伯的三個朋友也開始輪番上陣的把許多神學家針對苦難的論點提出來,提醒約伯要悔改認罪才能得救。然而探究苦難神學雖有其必要性,但在陪伴心靈受苦者時,理性的辯論只會加重受苦者的孤單感。我們需要的態度應是「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在「影子大地」的影片中,當神學家CS Lewis的孩子問他說「為什麼她(媽媽)會死?」,CS Lewis只有誠實的回答「我也不知道!」然後給這孩子一個深深的擁抱。唐君毅先生於對「人生之寂寞蒼茫的氛圍」之論述中提到,「何以造化或上帝,不得我同意而使我生,亦不必即得我同意而使我死?這是一最深的謎。」(引自唐,1993,p.54)。生命中存在著許多未解的難題,即便神學家們已將系統性的苦難神學進行一連串的論述,但當我們經歷個別性的苦難時,這些苦難神學卻很難使我們受安慰。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倚靠 神,在受苦中學習:「不要急著在今天找尋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還不能體驗,要緊的是體驗人生每一件事。」
因著陪伴所帶來的療癒
受苦的本身不是一種樂趣、若找不到受苦的意義,這個苦難將使人難以承受。這是人們在面對苦難時常提出的疑惑,而這樣的吶喊所呈現的是人與天或神之間的連結與對天的質疑。伴行是建立關係的開始與基礎,因著關係的建立,當感受到愛與接納時,人會願意開始分享,尋找屬於自己的苦難意義。在陪伴一位年約50左右的李大姊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告訴我一些她個人隱密的過去。她表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她很擔心我們會看不起她,但現在她不會了。她發現即便大家知道了她的過去,卻還是一樣的關心她,讓她很安慰。李大姊說:「悶在心裡的那口氣,總算可以吐出來了。會比較釋放,但也有很多感慨,為什麼自己的人生如此坎坷。會偶爾想到傷心的事,不過就盡量不要去想。想平靜的事就好了。」
吳獻章教授在「身心交瘁的約伯」一文中提到,心靈得醫治的兩大良藥為「與神和好及與人和好」。當約伯的朋友努力的想要透過辯論和提醒來幫助約伯時,這樣的激辯似乎沒有安慰到約伯,反而讓他更深的想為自己辯護。直到神親自向約伯說話,「那時,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說: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約伯記38:1-2,4)。神親自向約伯說話,並未使用人的方式回答約伯的疑問。神讓約伯看見祂在自然界的作為,以至於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因著約伯與神的關係恢復,也使得他的心重新認識神,並得療癒。
在苦難中的陪伴與療癒,是陪伴者與神、與受苦者之間共行的一段路。在不同的時刻,我們都有需要被提醒和不斷學習的歷程。有時我們變得冷漠,對病人的苦難視而不見,有時我們急於論斷或給予建議而忘了聆聽向病人學習,與神深交。面對失去和苦難,總是那麼讓人難以面對,有許多的苦難,我們也常常沒有答案。在尋求答案和意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與人、與神建立關係。透過關係的建立,學習不論斷,耐心等候 神的時刻,使受苦的人能獲得安慰,使人重新恢復跟神的關係,獲得療癒。
參考資料
馬有藻(1999).祝福或咒詛—苦難神學初探.台北:天恩。
唐君毅(1993).人生的體驗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包約翰(1993).生活在愛中的秘訣.台北:道聲。
吳獻章(1997).舊約英雄本色.台北:天恩。
【編按】作者李彗菁老師已於2014年11月20日晚安息,細讀本文是何等令人印象深刻寫實的病榻遺言,彷彿她正用盡心力見證生命總有未解之難題,但因著信,此刻她仍舊在述說著∼「在苦難中的陪伴與療癒」給每一位讀者⋯。願神使用彗菁老師的遺作,成為護理工作者的幫助與導引;敬祈慈愛的父神!賜下安慰與扶持的靈予彗菁深愛的家人、親友、護理夥伴及學生們,最後,祝願彗菁永在上帝懷裡得享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