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1999年筆者服務於長庚護專,當時長庚體系正積極進行北京長庚的籌設,除了醫療和研究機構,成立一所護理專科學校亦在規畫之中。隨長庚團隊訪問北京時,筆者在協和護校教室牆壁上,第一次看到協和高級護校畢業也是第一任華人校長聶毓禪女士的相片,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在台灣的幾位護理界領袖人物如余道真、周美玉、徐藹諸、朱寶鈿都是協和畢業生,前輩們成長於國家多難時代,她們的學習與工作過程如何?如何克服萬難,傳承護理專業命脈,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受限於時間與資料難覓,雖對該研究課題有濃厚興趣,卻少有進展。
協和醫院高級護校第一任華人校長—聶毓禪女士
直到2009年暑假,筆者以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盟訪問學者身份,得以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博覽協和相關的書籍與資料,終於能開始對協和高級護校做進一步探討,聶毓禪女士也成為第一位研究對象。聶女士入協和後棄醫轉護、畢業後從臨床轉公衛、協和護士學校任第一任華人校長,直至60年代末被冤枉打成右派。她在美留學放棄博士進修機會,返國參加抗戰救護行列,抗戰期間完成協和護校艱苦的西遷任務,勝利後復員重建北平協和醫院護理部,曾任中華護士學會第十五及十六任理事長(詳見中華護理學會網頁http://www.cna-cast.org.cn/showInfo.asp?id=160Dear),並代表中華護士學會參與國際護士大會(ICN)且發表演說,亦曾任國際護士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中國代表,調離協和後經任北京301醫院副院長、安徽合肥省立醫院副院長,文革期間慘遭批鬥。從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其超凡的智慧、博愛、勇氣與毅力,然而在諸多書籍與文章當中,幾乎看不到這一位從就讀中西女中開始,主要受基督教學校教育的聶女士,宗教與學校教育對其影響之描述。
窯匠手中的泥
2014年,筆者在常愛清女士所著「窯匠手中的泥」一書中,發現了作者對其姨母(即聶毓禪女士)的記載:
• 外祖父送兩個女兒到美國教會辦的私立中西女校讀書,母親和姨母都是在學校信主得救的,後來外祖父也信主了(常,2000,p. 25)。
• 姨母聶毓禪生性剛強,才智過人,終生未嫁,忠心奉獻自己給護理教育事業(常,2000,p. 26)。
• 在這時期,姨母聶毓禪也慷慨解囊,她們姊妹情深,成了我們家很大的幫助(常,2000,p. 50)。
為了更深入了解,筆者立即聯絡該書的出版單位「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得知作者常愛清女士即將來台,讓人喜出望外,經表明渴望能訪問作者的心願後,終獲得安排,於2014年4月9日下午見到了七十八歲和藹可親的常女士。
訪談常愛清女士~追憶護理前賢的信仰與生活
這次訪談目的在了解聶校長的信仰與生活,常愛清女士自三歲開始對姨母就有深刻印象,她非常嚴厲,喜歡小孩子功課好、又能唱、又能表演。記得四、五歲時,常吵著要跟姨母去上班。那時姨母已是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兼護校校長,上班時就將常愛清放在醫院兒童遊戲區,那是和姨母在一起最快樂的回憶。
常女士之母親和姨母是在美以美教會受洗,兩人歌唱的都很好,她們的二重唱很有名。常唱的歌中有自己作的曲,例如一首在夏令營所唱中英夾雜的進行曲:
There is long long trail of wondering into the land of 西山.
When the temple’s bell was ringing and we all 吃飯.
There were games and songs and laughter and riding donkies 好玩.
Till the day we all should leaving. We kept loving our 伴兒.
除此之外,聶校長堅守公私分明、敬業、一絲不苟原則,基本上是以好行為顯出其基督信仰,並未傳教,但其學生和其同仁在工作崗位上受她教導和影響,養成嚴謹專業、愛護病人、道德操守感人的風範,代代相傳。常愛清女士認為聶校長的誠實、愛人、爭女權、嫉惡如仇、從不阿腴奉承,是與其基督教信仰和人格特質都有關。
常愛清女士不斷提到聶校長是一位全方位的優秀人才,工作上全力以赴,要比外國主管表現更好,下了班非常活潑且多才多藝,尤其善於模仿外國人說中文。此外,她也非常照顧學生,還常邀約學生參與其家庭活動。
常愛清女士對協和潔白挺直的美麗護士服和淺藍色的護理學生制服印象深刻,她記得護士們穿的是訂做的軟半高跟鞋,舒適方便又美觀。護士制服依職位不同還有些許不同的設計,身為主任及校長的聶毓禪女士,在制服外還有一件藍紅兩面的斗篷,看起來真是又神氣、又漂亮。協和的護士宿舍名為哲公樓,兩人共用一間,護理長住樓上。全樓供冷暖氣,床墊材質是席夢思的,整棟宿舍清潔又安靜。餐廳不停地播放古典音樂或聖樂,優雅舒服。當時護校校長與專家等級,另配獨棟有花園的西式別墅群,稱之為「協和北院及南院」,寬敞而美觀。不過共產黨當權後,聶校長也因未和師生同住哲公樓,被屬下批判“皇家制”,甚至捏造護士睡木板床,校長睡席夢思,遭到聶校長當場反駁,因義正詞嚴而被扣帽子—右派份子,調離協和,其中國南丁格爾的榮譽也因此被屬下以共產黨員優勢身分奪冠。
身為協和醫院第一位華人護理部主任及護校校長,聶女士對院內中西護士要求一樣嚴格,尤其重視品格,她曾解雇一名外國護士,原因是男女關係不檢點。聶女士認為知識技術不好可以補救,但品格不端必須離開,醫院不是教堂,對此不能赦免,否則護士對男病人的態度也可能隨便。因為對聶女士的敬畏,外國護理長經過其辦公室也都會放輕腳步,避免造成干擾。聶女士對護理品質的要求很高,除了會親自參與交接班之外,亦會不預警抽查,她非常重視護生的基本護理技術如鋪床、為病人洗頭與洗澡等等。
在結合中國人民實際需要方面,當時窮人多,衛生知識相當缺乏,傳染病患痊癒返家後往往又因感染再度入院。醫院當局採納聶毓禪女士的建議成立社會服務部,依病人職業、家庭背景及人口狀況,安排出院病人及家屬衛生教育,生活補助或營養補給品,並有定時病情探查。
在常愛清女士心目中,聶毓禪校長具有五大特點:精通專業知識、愛病人、遵守原則、品格優良、生活全面化。聶校長認為護士不只是醫生的助理,更不是清潔工佣人,護士的自尊與自信,來自於豐富精鍊的護理專業的學識。聶校長也勇於爭取護士應得的權益,以下例子是常愛清女士聽長輩說過,後來也得到聶校長證實:在美進修期間,一次搭火車到外地參加學術討論會,半路火車停開,臨時宣布次日才繼續前行。聶毓禪校長被迫需在車上過夜,她認為鐵路局對一位單身女子的處理不合理,與鐵路警察發生激烈爭論,並認為事涉種族歧視,爭執中要求找大使館處理,逼得鐵路局為她安排旅館過夜,顯示出她的民族自尊。
抗戰期間,北平協和醫院被日本人占據,乾淨明亮的病房竟被充當馬廄,許多設備均遭嚴重破壞,勝利後聶校長重返協和參與復員重建。1949年政權易手之後,常愛清女士家不再有能力雇佣人,家中四位佣人皆轉至協和醫院工作,常愛清女士藉探望之便,得以看到重建後壯觀而整潔的洗衣房、消毒室、廚房等場所。
誌 謝
衷心感謝常愛清女士在百忙中接受訪談,並惠賜照片及初稿修正意見,恩師陳寧女士之潤稿。
【附註】 中西女中校歌 聶毓清、聶毓禪參與編寫譜曲
中西女校,校名最香,各方受人讚揚。
師生合作喜氣洋洋,品德行為高尚。
學問思想成績優良,勉為國家棟樑。
鵬程萬里不可限量,為我祖國發光。
副歌ll:我真願我中西,千古留芳。
齊聲歡呼我中西,萬歲,中西萬歲。ll
【後記】常女士雖已年近八旬,訪問約兩小時期間,神采奕奕,尤其是唱起中西女中校歌,還有年幼時常唱的姨母聶女士自編歌曲時,展現出純真與愉悅的神情,令人感動。常愛清女士受到姨母影響而學醫,後來成為傳道人,她認為醫護工作是最直接接觸到人的軟弱,期勉大家要以神的愛來愛護人的靈魂與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