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5期-2014年12月


【回應】學習面對生死的課題

作者:陳清惠 RN,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發佈時間:2014-12-01
讀完楊麗齡姊妹「課程之外」的文章,內心很受衝擊。護理的教育最終目的為能確實提供對病人所需的照護,但面對他人的生、老、病、死,初期多數人會自然產生一份憐憫之情;因為身為人,我們皆無法避免病痛與死亡,面對無法全然掌控的無常人生,會因此引發情緒上的無望與哀傷。此無助或憂傷的情緒,若不適度的疏導,在長期壓抑情緒下,終將導致對臨床照護工作的人際疏離,以維護得以持續工作所需的穩定情緒;長久以往,在面對需照護的病人及家屬時,我們那份對人起初的關愛之情,將以冷漠取代。逐漸的不再看見人的需要,只見工作的要求。那份悲天憫人之心,在臨床沈重的工作壓力下,逐漸窒息,本文特別以臨床產科實習時,臨床指導老師掌握照護死產嬰孩之契機,帶領學生探索當下情緒反應的原由,學習面對生死的課題,以持續滋養學生對人同理共感的情懷。
 
南丁格爾曾說:「護理不是技術,你做你所是的」,護理不是做出來的,而是「活」出來,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活出什麼樣式,做什麼事。內在人格與本質的形塑,重要性甚至應高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身為護理人員,我們是治療的一部份,如何讓自身成為病痛康復過程中的良藥,身為老師的我們,應留意且引導學生懂得認識個人在提供照護過程中的各種情緒反應,藉此學習去體恤他人在醫療過程中的表現。無情的醫療處置,必須加上執行者同理共感的關愛之心,才能帶來完滿的醫療成效。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