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爾—破繭而出
作者:屈 蓮 RN, 弘光大學護理系、銘傳大學醫療資訊暨管理學系教授 發佈時間:2014-12-01
佛羅倫斯‧南丁格爾生於1820年的5月12日,她的父母以其出生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市為她命名。佛羅倫斯市為義大利聞名的花都,這似乎輝映南丁格爾女士的一生,如同花朵一般地燦爛綻放,也散發出生命的馨香之氣。這朵馨香的花朵,愉悅了那世代的人們,直到如今,這朵花的光澤更甚從前,香氣仍然撲鼻。南丁格爾女士逝世於1910年,但是、她的生命依然說話。歷經破繭而出的過程,南丁格爾女士持守那份生命的呼召。
一、從小立志服事窮人和病人
1844年,時值22歲的佛羅倫斯即已選擇護理為她的一生志業。因此,當1852年再次感受到那份,從幼年就已有的呼召時,佛羅倫斯清楚地明白,透過投身於護理工作,達到委身於照護又病又窮的民眾,最終實現愛神與服事神的奉獻人生。只是,佛羅倫斯本人萬萬沒有預料到,由於她順服這份呼召,所產生的影響力,廣披她之後的所有世代,並在人類歷史撰寫新的一頁。
二、金鳥籠中的金絲雀
南丁格爾女士的父親是一位見多識廣、飽讀詩書,極具自省反思能力的紳士,他更是一位繼承萬貫家財的成功生意人,熱愛旅行,支持社會改革。而她的母親生長於富有正義感、道德觀、與強調人道主義、改革國會的政治世家。這份人人欽羨讚嘆的家世背景,的確以卓越的家庭教育,澆灌了佛羅倫斯這顆小麥粒。十幾歲的少女佛羅倫斯,除了英文之外,業已精通拉丁文、希臘文,修習數學、藝術、音樂、各國的歷史、文化、也熱衷政治,對事觀察入微,非常喜愛思考,南丁格爾女士更具有寫作的天賦,也出版一些作品,種種的這一切優勢都來自於淵源的家庭教育。以如此超越時代標準所培育的佛羅倫斯,選擇要投身當時社會所視為卑賤的護理工作時,富庶又深具社會地位的家勢,反而成為一種障礙與阻撓,猶如一座座的高山,橫立在她的面前,使她無法依從根植心中深處的呼召,直接向前邁進。34歲前的佛羅倫斯一直在奮鬥,以堅定的心志,不斷地翻越重重高山,甚至將高山夷為平地,將平地轉變為肥沃的土壤,好使這粒麥子是落在一片好土裡──南丁格爾女士拒絕做一隻關在金籠子裡的金絲雀。
三、一群鴨子與一隻天鵝
南丁格爾女士的母親,曾經流淚地說著,這麼多年來,他們好比如一群鴨子圍著一隻天鵝,以此比喻家人和南丁格爾女士之間的關係。姊姊法蘭西斯更是無法了解姊妹之間竟然有如此大的差異,猶如兩個完全不同的種族。佛羅倫斯的朋友們則常以類似對待〝聖人〞般的眼光看待南丁格爾女士,當代的知名女作家,也是南丁格爾家庭的好朋友,蓋斯凱爾夫人(Mrs.Gaskell)如此地形容佛羅倫斯:「她必是另一種特質的被造物,來自更高更像天使般的創造,她作事是本於神聖的呼召和動力,而非因著人的衝動和意志力,但她似乎太聖潔了,以致於無法以一般閒聊的方式來談論她。」不論這些形容或感觸是否貼切,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佛羅倫斯‧南丁格爾的心靈是很孤獨的,極少人能夠聽到她心中的吶喊:「與其要我停止對病人與窮人的愛和關懷,不如叫我死去。我願意放棄一切,換取任何的機會,來服事這群需要幫助的人。」南丁格爾女士究竟是如何地踽踽獨行,孤注一擲般地,堅持回應上帝的呼召?
四、以愛為基礎的共和特質
佛羅倫斯堅信:愛神必須先愛人,服事神是透過服事人來展現。所以,南丁格爾女士本身雖是極其堅定的基督徒,但是,她的愛和服事病人是共和性質的。任何信仰只要能實質性地幫助別人,南丁格爾女士都會以寬廣的心來包容,對於無法實質性助人的信仰,她則無法接受。因此,南丁格爾女士看待與人有關的所有事件,都是信仰的一部份,她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工作表現,則牽涉一些與信仰有關的爭論,基督教的教徒認為她太縱容羅馬天主教的教徒,而天主教的教徒則抱怨她並未深入地與他們相聯合。事實上,南丁格爾女士並不偏向任何一方,她只是以她一貫的原則作事,而她個人的態度也一向從未改變過。因此,如果她似乎以喜悅的眼神看待羅馬天主教的教徒時,絕非代表她認同他們的教義,而是她肯定他們的行為。這種共和性質的態度,使她能敞開胸襟接待各界的人士,並照護與尊重不同背景的病人,但也常常讓她陷入孤立的光景。
五、放棄自我與委身於理想
佛羅倫斯的才華洋溢、出眾的氣質、飽讀詩書、見識廣博、優雅的談吐等等,能很快地獲得許多人的注意力,使她具有非常出眾的資格,可成為巴黎最閃亮的社交之星,但她選擇了一個相反方向的道路,這條反向之道上充滿了困難。此外,她的寫作能力非常精確,能明確地作自我表達,她的另一項好習慣就是不間斷地寫信和作筆記;她不僅藉著無言的思考方式與自己溝通,同時也藉著備忘錄來提醒自己,南丁格爾太太常讚以「美麗的信札」,並以其具有全歐洲的美譽為榮,即使佛羅倫斯極有潛能成為女作家,但任何一個與她的夢想相牴觸的事物,她都完全地將其棄之一邊。佛羅倫斯雖有堅強的心志,但仍有一項誘惑在面前—她是如何地拒絕婚姻?佛羅倫斯很明白自己所具有的才能,和本身對愛人與對愛上帝的委身。她無法確定婚姻能幫助她發揮所能,因此決定放棄她所擁有的熱情特質。佛羅倫斯‧ 南丁格爾主動關上婚姻之門,以便能保有完全的自由,全力以赴實現上帝對她的呼召。
六、專業的預備
南丁格爾女士是個典型的務實者,對她來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唯有從行動中才能產生真實的果效。小如一般的瑣碎家事,大到整個專業的發展,佛羅倫斯都以百分之百的行動力為優先。如同她自己寫的:「我很喜歡做家事,現有成堆的被單和玻璃杯在我的眼前。處於這樣一個只追求高教育,但卻極少有行動力的時代裡,做家事至少是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途徑之一。」又如在她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要作好事情之前,除了要預備心以外,應該還有更多的事要籌畫,慈善心是需要經過像學徒般的學習,而且不單單只有技巧的訓練。佛羅倫斯內心明白,如果她能有機會為護理盡一份力量、或是為窮人服務,第一件該作的事就是預備自己。雖然在現實環境中,困難與反對意見仍然存在,但是,經過許多的折衝和堅持,佛羅倫斯在1851年前往,位於德國的凱薩斯維特(Kaiserwerth)地區,提歐多· 弗里德納(Theodor Fliedner)牧師所創立的機構實習三個月,又前往法國巴黎加入慈善修女會(Sister of Charity),並研究位於巴黎的所有醫院。同時又擔任坐落在倫敦哈利街之醫院的總監督,於1854年獲國王學院附設醫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的邀請擔任護理總監的職位。此時的佛羅倫斯已掙脫多年來的束縛,戰勝過去橫梗於眼前的高山峻嶺。而那一份為她所預備好的事也臨到了—從東岸戰場傳來的呼召聲!
七、時候到了
一封艱鉅任務的請求函:「親愛的佛羅倫斯‧南丁格爾小姐—相信妳已經從諸多的報章中得知⋯女性護理人員的不足,是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從來只有男性護理人員,被允許在軍方醫院服務。⋯因為目前醫院正處於混亂狀態,而且大部分的人對於現有的狀況是束手無策,根本沒有處理類似狀況的經驗。⋯在英格蘭中,我知道有一個人,具有能力規劃和監督這項行動,⋯我只想問:南丁格爾女士、妳是否願意挺身而出,面對這些要求和挑戰?⋯相信我,南丁格爾女士,這一切都是為妳預備的。」南丁格爾女士的姊姊法蘭西斯的信中寫著:「政府已經請求(應該說是“邀請”比較正確)佛羅倫斯前往幫助斯庫台(Scutari)地區的醫院。⋯我承認他們所說的一切,除了佛羅倫斯以外,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知識和熱誠,讓這一項行動成功」。「在這次事情之前,對於她投入位於哈利街(Harley Street)的醫院,我並不覺得是對的,⋯但是現在,我必須說,過去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均朝往這個方向,並且均在預備她做這件事。一切都太顯著了,以至於沒有人可以反駁,她是為這個時刻所預備的。她之前所有的生命光陰均未浪費⋯。」
歷經破繭而出的過程,南丁格爾女士一行人,於1854年10月21日,由倫敦出發,路經法國的巴黎(Paris)和馬賽港(Marseilles),航行前往目的地:位於克里米亞的戰場—那份為她所預備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