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05期-2014年12月


靈性之旅—選修靈性護理心得

作者:吳芷毓 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學生   熊誼芳 RN, 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發佈時間:2014-12-01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擁抱一顆破碎的心
 
記得大二上去實習的時候,遇到一位家屬在病房外等候,他看到我,神情恍惚的一直對我說「謝謝你們」,其實我根本沒有看過他,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決定停下來,因為她看起來需要陪伴。後來才知道她的先生癌末,因為太痛了正在病房內打止痛劑,赤身露體的病人被約束帶綁著,不停的掙扎嘶吼。從阿姨的話中可以感覺到他們非常相愛,阿姨常常在床邊呼喚著:「老公,老公,加油!我在這裡,你要加油!」先生剛開始會平靜下來,但過沒多久又開始掙扎。
 
當時對我的衝擊很大,因為我知道他的先生可能不會好起來了。身為一個剛去實習的護生,我好像什麼忙都幫不上,只能緊緊抱住阿姨給她一些安慰。當我抱住阿姨的時候,她非常用力的回抱我且開始痛哭,我能感受到她哀痛破碎的心,也忍不住哭了。那天實習結束我和同學留下來陪阿姨,我知道能做的不多,只能為阿姨禱告,願平安臨到這家人,求神撫平他們的哀慟。雖然我沒做什麼,但禱告完能感覺得出來阿姨跟自己內心都舒服了一些。
 
也許是這樣的契機讓我想知道靈性是什麼?當我面對不是生理上的病痛,沒有辦法給予學校教的護理技術時,我可以做些什麼?所以選修了靈性護理,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好像也得到了療癒,當我面對生氣、無奈、悲痛的病人或家屬時,知道怎麼看護一個「人」。
 
新鮮生動的課堂
 
這堂課最有趣的是老師並沒有跟我們說「靈性」是什麼?所以一開始做報告自己都很茫然,可是在過程中就越來越明白我們是在做什麼、什麼是靈性、有甚麼可以改進的地方。一開始我以為在靈性關懷上只是宗教提供,但當我越了解靈性,發現宗教只是提供靈性的一種方式;因為系統性的宗教提供人們生命的起源、價值,當人們遭遇不安或是危難,信仰可以使人們脫離不穩定的情緒,給人信心、安全、保護的慰藉,而由信念產生出了心理支持,甚至影響到生理上自我療癒的功效。每堂課後每個人都會提供意見,不再是死板的上課方式,而是透過很多的實作練習精進技巧。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同學間互相扮演病人,每個人都絞盡腦汁的想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學對我說:「我感覺得出來你很認真的想要關心我,也很喜歡你專注的看著我,但是沒有很直接問到核心、被同理的感覺」。這猶如當頭棒喝一般,也許是因為太注重技巧,可是卻忘了基本的點頭、安慰、貼心的詢問對方要不要休息一下,其實這些就是最棒的認同。
 
用心體會與傾聽
 
保羅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上帝為什麼把我擺到護理系,祂對我的生命有什麼計畫?我發現選修靈性護理以後,比較能傾聽別人在說什麼,那些隱藏在他說出來的話底下讓他焦慮、害怕的,還有他不敢說出口的,漸漸能用安靜的心去體會。在此之前,我很容易陷入「我可以做些什麼?應該怎麼辦才好?」急於想要給予對方回應,讓我可以有為他「做」些事情的感覺。卻慢慢的發現,很多時候他們只需要我的一個點頭、眼神的接觸跟嘆息就能有種被理解的鼓舞。在這樣以身體互動、應答,提供靈性照護的過程中,一些非言語的照護行為,卻不能在交班的過程中以文字記錄下來;靈性常常使用身體在說話,有時候連照顧者自己都沒發現呢!
 
此外,特別的是我能將朋友、親人做為期末個案報告的對象,更多了解我的朋友,修復家人間的關係。若不是藉著神的愛,他們不會願意對我說出那麼多心裡的話,讓我觸摸到他們的心。每次的會談,我無時無刻都在感謝神、求神給我柔軟的心,讓我傾聽他們沒說出來,卻不代表不存在的快樂及痛楚。
 
願以生命去影響生命
 
庫伯的經驗學習圈理論提出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透過具體的每次靈性會談,被觸摸感動,進而反思建構自己對於靈性護理的架構,主動思考自己還有哪部分的照護可以再加強,用愛人如己的心去體會病人心情。回想剛開始我是多麼懵懂,到現在竟然可以去為別人評估做出措施;雖還是初學者,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感覺已經爬上一座山頂了,山下的風景好美、好踏實,遠處的山峰看起來也不難爬。當藥物、醫療、科學的幫助到達極限、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未來成為護理師,期許自己能謹記在護理之外,運用所學關懷靈性,以及從神而來特別的祝福—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