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5期-2017年6月


宗教信仰與生命教育Religious Belief and Life Education

作者:沈紡緞 長榮大學神學系講師   發佈時間:2017-06-01
【故事一】奶奶的最後生命旅程2016年1月,奶奶離開我們,回到天家。她原本很健康,活動力強,七、八十歲了還喜歡到市場買菜。不過,後來在浴室跌倒,撞到頭,身心就漸漸地退化,不但不良於行,甚至變得沉默,不太能認得人。她原本是在大伯家受照顧,後來大伯夫婦心力交瘁、難以負荷,就近找了安養院,讓專業人員協助。大伯則每天去看她,和弟妹討論母親病況,並彼此禱告、學習交託。
在陪伴奶奶生命的最後旅程,我內心有許多的心疼,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到終老時的孤獨。葬禮時,許多親友及教會信徒的參與,則帶來信仰上很大的安慰及鼓勵,因為堅信以後彼此會在天上相見。感謝上帝!祂帶來的平安讓我的情緒在哀痛和不捨中慢慢平復。我相信,生命是上帝所創造和掌管,當我們還活著時,總要更加珍惜每一天,並以精彩的生命來榮耀上帝!
【故事二】信仰的翻轉
奶奶的子女從小過著教會生活,她的兒子—我的父親也不例外。只是當父親年長、外出求學時,漸漸遠離信仰,更娶了喜愛拜神念佛的母親。因家族信仰,我出生時曾被帶到教會接受嬰兒洗禮,但小時候更常隨著母親到離家不遠的廟裡祭拜。我的父親忙於工作,努力賺錢讓我們過富裕的生活,並不反對妻小的信仰活動,直到後來母親因舉債填補娘家的財務缺口,導致我的父母時常為此爭吵,哭泣不斷。
我的父親痛心之餘,過往的信仰提醒他開始每天閱讀聖經,向上帝支取平安和力量。我和弟弟也每週被他帶到教會,即便當時我對信仰懵懵懂懂,但上帝似乎成為父親很大的倚靠,也漸漸修復了夫妻幾近破裂的關係。之後我上了大學,參加學生團契,對基督信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追求,甚至想要委身一生服事主。我的父母很驚訝我的轉變,一度勸我要以課業為重,但後來也悅納我對上帝的敬虔。
【回應一】血肉之軀vs. 永生盼望
聖經提到「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之後,「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創6:3)。人因著上帝的生命之氣或靈而變成活人,但人的血肉之軀終究有期限。即便希伯來民族中的偉大人物:約書亞和大衛王,當死亡逼近時,他們也只能勇敢說出:「要走世人必走的路了」(書23:14、王上2:2)。
然而,使徒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就是枉然,你們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因著上帝的愛與救贖,耶穌受難後,在第三天復活,還顯現給使徒和眾人們看。基督徒的信仰就是得到並傳揚基督死而復活的福音,不但主耶穌復活,只要信靠上帝、連結基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林前15:22),已離開人世的信徒將來要和上帝、耶穌、甚至親友同住,這是基督徒對永生的盼望。
【回應二】宗教信仰帶來生命力量與改變
故事主角曾因基督教家族的背景,出生時接受嬰兒洗禮,但很快就被不同宗教信仰的母親帶往寺廟參拜。父親為家庭賺取優渥的物質生活,讓他一度沉浸這樣的幸福,遠離上帝。只是好景不常,母親為幫娘家一再向外借款舉債,讓父親最後暴力相向。暗夜躲在角落的姊弟,恐懼地聽聞母親的哀號、父親的拳打腳踢。感謝主!讓父親重新檢視這種破壞性的夫妻、親子關係,藉著靈修和教會生活,個人獲得重生,也將孩子帶到上帝的面前。
當父母和孩子在填寫大學就讀科系時,未曾聽聞長榮是一所基督教大學,但奇妙的上帝竟然把她帶來,還藉由同學的引導,每週固定參加聚會。在學校團契生活中,她學習讀經、禱告,帶領小組,與人同工。基督信仰讓她明瞭上帝對人的愛,她不但在團契服事,也尋求未來能在專業職場上服務人群,榮耀上帝。她的父母更由起初的懷疑到肯定她的人生方向。而當她的家族悲傷地面對奶奶的離去,信仰的力量及時溫暖、安慰他們,讓他們在憂傷中有盼望。
 
宗教信仰與死亡態度
 
2016年2-5月,筆者曾針對長榮大學學生作「死亡態度」的問卷調查,其中男47名、女53名。在學院分布上,人文社會7名、健康科學15名、資訊暨設計22名、管理45名、神學11名。在宗教信仰上,基督徒22名、道教徒19名、佛教徒9名、民間信仰者6名、天主教徒1名、無宗教信仰者43名。對於家人是否會談死亡議題?有16名答從未、21名答盡量避免、14名答必要時才會,但不在小孩面前談;13名答會討論,但氣氛不太自然;只有36名答自然而且公開談論。接觸死亡相關議題,至今似乎仍然是華人社會的一大禁忌。
至於「宗教信仰」對個人死亡態度的影響,基督徒學生最為肯定,他們一致認為信仰給予的相關教導,讓他們能夠正面思考死亡事件啟發的生命意義及永生盼望。這也回應了本文故事主角因著信仰,在得到奶奶結束世上病痛的訊息時,以感謝上帝代替憂傷哭泣。而最受「內心思維與探索」影響死亡態度的,則包括無宗教信仰者、佛教徒和民間信仰者。道教徒學生則以「家庭中的長輩」最影響其死亡觀。由此可知,除了宗教教育持續對生命意義的關切和教導,學校的生命教育課程是另一塊可以耕耘的園地。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