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0期-2016年3月


從疼痛一書談同理心

作者:王佳音 RN, CNM, 助產師   發佈時間:2016-03-01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人本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博士(Carl Rogers)說:「同理心是幫助人類突破受苦經驗,讓自我更臻圓熟,讓人際更添和諧的主要動力」。藉著「感同身受」的同理過程,讓彼此的生命有了交會,讓情感產生了「共鳴」,讓憂鬱的人得到理解,讓哀傷的人得到安慰,讓挫敗的人得到支持。我從保羅.班德醫師的「疼痛」一書中對同理心有很深的領悟。
 
疼痛,是上帝為了保護人所賜的禮物
 
疼痛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不管年齡,不管社經地位,甚至不管健康與否,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走路不小心踢到桌腳,喝到過燙的湯,長時間的壓力,都可能引起各式各樣的痛。
 
在照顧病人的時候,病人的疼痛也是醫護人員常常面對的狀況。可能是因為手術之後的傷口疼痛,也可能是因為疾病造成的身體反應。醫護人員有很多的武器,可以處理疼痛的威脅,或者說,我們盡可能想辦法讓病人不要受到疼痛的折磨。因為從理論上,我們知道疼痛對於身體或心理都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想辦法要消除疼痛。
 
“疼痛”(Pain: The gift nobody wants),這本書卻把身體的疼痛當作禮物。作者保羅.班德醫師花了19年,在印度照顧痲瘋病的患者。這個現在叫做漢生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感染,影響神經,他們幾乎感受不到疼痛。當手被燙傷,已經有水泡形成,他們不會覺得痛;有沙子被吹進眼睛,他們也不覺得痛;甚至睡著時,若身邊有食物殘渣,老鼠偷偷的跑來吃,順道咬掉他們的手指頭,他們也不知不覺。從照顧這樣患者的經驗和研究,保羅.班德醫師得到的結論為:疼痛,是上帝為了保護人所設計的禮物,而且完全找不到這麼完美的代用品。若有人長時間穿著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一旦有機會坐下來,會忍不住想要把鞋子脫掉,讓腳可以休息。剛動完手術後的病人,動作都往往特別緩慢,因為動作太快或太大,影響到傷口,都會造成疼痛,而疼痛的提醒,正是告訴患者傷口的存在。
 
透過疼痛,傾聽病患的問題
 
當保羅.班德醫師把疼痛當作是禮物,而不是敵人,他開始思考,疼痛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又如何面對。如果我們必須單槍匹馬面對疼痛,疼痛頓時變得很巨大。比如說,病患獨自在單人病房,看不到外面的景象,又沒有家人陪伴,什麼都不能做,疼痛當然無法忍受。相反的,有親朋好友陪伴,有事情可以轉移注意力,病患就不會那麼痛苦。在臨床工作,的確就像書上說的一樣。我曾經照顧過一個婦科手術後的病人,即使給了嗎啡類的止痛藥,仍然痛到繼續呻吟。我很擔心是不是有其他的併發症,譬如內出血之類的;因為病患的生命徵象也有一些變化。當然,我也很猶豫要不要打電話給醫師報告病情,因為想到如果自己的判斷錯誤,要面對醫師的咆哮也是很有壓力的。就在我猶豫不決時,我看到床旁桌的耳機,問病患:「你也喜歡聽歌嗎?我也很喜歡耶。」頓時,病患的眼睛一亮,從痛到沒心情講話,到熱烈的分享我們兩個都去聽的一場演唱會。前幾分鐘因疼痛而愁眉苦臉的表情,一掃而空。從病患興高采烈的神情中,我突然發現,心靈的力量真的可能比藥物強效,更持久。
 
疼痛的確可以轉移,或經由強大的意志力壓抑,又或者在醫院最常使用的是透過藥物減輕。然而,有時我會落入另一個陷阱,認定病患的疼痛是為了吸引人的注意,或者無理取鬧。然而保羅.班德醫師卻是透過疼痛來傾聽病患的問題,因為他從經驗中學習到,身體的疼痛的確是一個警訊。他描述醫療團隊是如何照顧馬蹄內翻足的嬰兒。這樣的嬰兒,需要花時間矯正腳掌內翻的問題。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在嬰兒腳上包裹石膏,刺激較短的組織生長。五天後再重新裹上新的石膏,大約要二十次,逐漸將嬰兒的腳心矯正到正確的角度。治療過程如何精確的算出石膏包裹的角度是最困難的。因為石膏的包裹若是造成過度刺激,雖然看不到立即的傷害,但嬰兒的腳會變得僵硬。保羅.班德醫師研究了許多方法,最成功的一種,是藉由觀察嬰兒的疼痛反應,找出矯正的正確位置。當時,印度的母親幾乎都餵母奶到嬰兒一歲。所以醫護人員要求母親,每一次帶嬰兒到醫院裹石膏矯正前,先不要餵奶。等到開始治療,再讓嬰兒吃母奶。此時,嬰兒因為饑餓,無暇顧及醫護人員在做什麼。醫護人員慢慢地轉動嬰兒的腳掌,一直到一個重要的信號出現:嬰兒停止吸奶,狐疑的看看醫護人員,然後再繼續吃奶。這個角度,就是包裹石膏的正確角度了。如果醫護人員不顧信號,繼續調整腳掌的角度,以至於嬰兒大哭,醫護人員就輸了。因為這代表調整的角度太過度了,如果不顧嬰兒的哭泣,繼續包裹石膏,幾天後更換石膏時,就會發現腫脹的腳。
 
傾聽病患的聲音,疼痛是一個警訊
 
對我來說,這一本書一直提醒我,傾聽病患的聲音。以產科單位為例,有時我們會遇到餵母奶的母親來看診,說是乳房疼痛。但是外觀上有時確實沒有異狀,各式各樣的檢查也沒有什麼異常。嬰兒吃奶也跟平常一樣。但從多次的經驗發現,一定是有乳腺管阻塞了,只是範圍很小,暫時無法檢查出來。但母親的疼痛是一個警訊,若是醫護人員輕忽母親的感受,接著而來的很可能就是乳腺炎,甚至發燒。
 
疼痛這本書,充滿著保羅醫師跟患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描述著他研究漢生病的過程。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種享受。病患告訴我他們的狀況時,有時可能是無法做到某一些醫囑,有時可能是無法避免的症狀,我也學會像保羅醫師一樣,運用觀察、談話、觸診、聽診等護理的專業技能,試著當一個偵探,找出可能的原因;也與他們一同找出可以面對的方法。當病患跟醫護人員合作,我們又很幸運的可以看到大家都期待的結果時,這就是身為護理人員最感欣慰、開心的時刻。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