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靈性的醫治和建立
作者:文/曹力中 士林錫安堂牧師 發佈時間:2016-03-01
知名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他的著作,校園出版的《禱告Prayer, 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一書中,提到一位在大教會負責輔導諮商的牧師說的話:「當我與受苦的人在一起,我感覺好像是一個深水潛水員,陪他們一起在深淵。假如你太急著浮上來,會有減壓的危險。我們需要留在悲哀中感受,並且表達出來。也許透過眼淚,我們能看見乾爽的眼睛無法看見的東西。」
文學帶給靈性、也是帶給世人最貼切的幫助之一,就是她不急著帶出完滿的結局,而是真實地刻畫人生,先與人認同,然後一起往前行;她甚至不一定為你指出目標,而是幫助你思考,自己找到目標。這些都常會幫助我們得著靈性的醫治與建立。
譬如大仲馬寫的《基度山恩仇記》,故事中的主角Edmond Dantès在被朋友陷害,於黑牢中度過14年歲月後,逃出監牢,取得巨大財富,化身基度山伯爵。大仲馬在書裡表達了許多基督的思想,但他並未將Edmond寫成很完美地彰顯基督的精神,而是先描寫Edmond如何被深沉的仇恨充滿,冷靜、有智慧地計劃他的復仇行動;大仲馬並不急著將他描寫成能饒恕的人,Edmond以復仇的心、自苦的心、報恩的心,來醫治他內心的傷痕,直到最後,他謙卑下來,承認他在神面前也是該受刑罰的罪人,而放過了他最大的仇敵,並且願意開始享受美好的生活。
聖經,這部述說神偉大救恩的經書,其實也是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她也常沒有急著要完滿的結局。聖經《約伯記》裡頭描述那位無人能比的義人約伯,如何遇見人間少有的又多、又大、又深的災難;故事中他的三位朋友扮演了「無用的醫生」的角色(約伯記13:4)。他們跟約伯的對話雖以詩句表達,卻像方程式一般:「人若犯罪,必帶來神的刑罰;人遇見災難,必是神因他的罪所施刑罰!」聖經並不支持這種理論,神在使約伯得著恢復時,責備那三位朋友。
聖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以詩的體裁寫成,其中有些詩句被彙集成《詩篇》。改教家約翰.加爾文稱《詩篇》為「靈魂的解剖學」。大衛以及其他詩篇的作者,並不避諱表達他們對神的質疑、抱怨、甚至頂撞;但他們不是去向人說,而是直接向神說。他們寫了許多哀歌,我常建議那些因家變而經歷錐心之痛的人,因失去親人而哀傷的人,將他們的感受寫成詩句;不一定需要押韻對句,而是以精簡的話一句一句寫,像聖經中的希伯來詩一般,寫出你的哀傷、不滿、苦毒。當你想責備或糾正你那青少年兒女,或是你那固執的配偶時,也不妨將你要說的話先凝聚成詩句再說,你將發現那會帶來療效與更好的結果。
當然聖經中的《詩篇》不只解剖我們的靈魂,使它的癥結顯明出來而得醫治;它也包含許多對神的頌讚,所以我套用加爾文的話,稱《詩篇》為「靈魂的解剖學與頌歌」。這也是許多文學作品的特質,藉著裡頭的故事,或藝術性的表達,傳達對一些美好事物的歌頌。這些都會觸及那些剛剛擦乾眼淚的心靈,使他們不只逐漸脫離舊有的傷痕記憶,而且正逐漸添加新的、美好的、歡愉的記憶,這都是能一點一點地帶來醫治的藥方。
當我讀《雙城記》、《基度山恩仇記》、《納尼亞傳奇》、甚至《哈利波特》等書時,裡頭一些美好、歡愉的故事或記述,都曾在我的生命中帶來一些正面的刻痕。我從年輕讀過的古典屬靈名著,也帶給我許多祝福,像史哈拿師母的《信徒快樂秘訣》(證主出版),第二章提到的神人兩面的真理,為我建立的屬靈觀,帶給我很深的建立與醫治;還有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基文出版),都是能深入人的內心,帶來靈性的護理、治療與建立,使我們更加健全。
現代的書很多是以奇妙見證與經歷掛帥的,有一些會帶給人信心的激勵甚至身體奇妙的醫治,卻不見得具有寬廣與深入的教導性;讀太多這類書可能會將我們塑造成一種只求短期獲利的心態,而非如聖經所述,栽種、耕耘,忍耐著結實的健全屬靈生命觀。
至於那些哲學性的、論理式的、教導式的書,固然有其功效,但可能有人會認為稱不上是文學作品;反而寓意式的、故事小說型的書,更能以旁敲側擊的方式,轉移注意力,使讀者能不看自己的傷口,而不知不覺得著醫治。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常用比喻的方式教導人,「比喻」這個字眼的希臘文有「放在一邊」的意思;它不是直搗核心地說教,而是化你於無形之間。我想,這也是好的文學的特色之一,為我們的靈性帶來醫治與建立。魯益師C.S.Lewis說:「文學助長了真實,而非只是描述它。文學豐富了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能力,灌溉了我們已變得像沙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