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與關懷密不可分,確實,護理照護一詞,將護理工作與關懷緊密相連。由南丁格爾至今,關懷群眾健康需要,始終為護理照護的主軸。一直以來,無論在世界何處,護理領袖們所提出的各種對護理的定義、模式、或理論,總是將關懷(Caring)列為護理的核心。
實踐關懷,根據Collins英文字典的定義,“對某人或某事在意或有感情”,“能提供身體的需要、幫助或安慰”。美國護理學會(1965)定義關懷為“於焦慮、孤單、與無助時提供安慰與支持。適時給予適當的傾聽、評估、與措施”。由上述的定義可知,關懷不僅僅需投入感情,更有提供實質幫助的意涵,那是“愛的行動(love in action)”。就如同母親對需要她關照的兒女之關懷,護理人員關懷一群需要護理照護的人群。
關懷的品質是什麼? Roach(1982)提出了一個包含5個“C”的關懷模式:憐憫心(Compassion)、能力(Competence)、信心(Confidence)、良知(Conscience)、及獻身(Commitment),這些是關懷可被檢視的行為特性與品質內涵。
憐憫心(Compassion)
來自於敏覺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進而能投入他人的感受中, 體認到他人的痛苦、懼怕、艱苦,並能關注於他人痛楚之所在。憐憫心常是驅使我們加入護理專業的特質。我們會對生病者感到難過,而產生想要提供幫助的渴望。但曾幾何時,我們失去了這項特質,開始對他人的痛苦無感,毫無同情、關愛之心,只在乎完成照護的工作。或許這正是我們日復一日面對眾人痛苦,用以安撫自我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或許是我們學會了去效仿那些從不展現情緒,但卻效率很高的臨床專業人員的冰冷樣式。無論理由為何,讓我們切勿喪失護理中憐憫眾人的人性特質。在此科學與科技掛帥的年代,此項人性特質是極為重要的,憐憫心並非可以透過練習而擁有的技能,那是身為人類本身與生俱來的人性本質,護理人員長久以來被視為“仁慈的天使”,在一般大眾眼中,無法想像會有欠缺“愛心”的護理人員。若沒有憐憫心,護理是冰冷、無情感的。
能力(Competence)
能力代表一種狀態,足以適當展現個人專業職責所需的知識、技能、判斷、能量、經驗、及動機。在護理,我們需擁有執行護理措施所依據的科學知識、操作高度科技的技能,及完成整全的護理判斷。要能做到這些,需要具備以科學知識與經驗為根據的科學知能,同時擁有持續鞭策自我達到更高能力水準的動力來源。我觀察到護理人員,一般皆具備好的技能,因為那是臨床服務及護理教育所著重的。護理人員會被要求在3分鐘內鋪好一張床,但卻不被要求在30分鐘內撫慰一位病人的焦慮。對一位護生的評核,絕大多數著眼於執行的流程,而不看重人際互動中對病人的傾聽及撫慰的技能。我們需要強化溝通技巧及人際互動相關的技能訓練。
在此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也很需要增進運用最新資訊於我們的思維之技能。在此世紀的護理人員,運用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被期待的。我們需要有稱職的能力以為病人代言,同時展現自信。稱職能力的養成,是一持續的過程,啟始於我們追求卓越的渴望—可望成為比現在更好的人,更好的護理師。因此,一位真正好的護理師是自我導向學習者,會主動追求持續的教育,使自己跟上最新的研究發現,以使自己的臨床實務是安全、完整且滿意的,而稱職的能力會帶出病人的信任。
信心(Confidence)
信心是能增進信任關係的特質,病人會對其感受有信心的護理師展現尊敬與信任。此信心乃奠基於護理師的能力與憐憫心。換言之,透過護理人員所展現的熟練、可靠、有能力、及可信的具體表現,使病人有足夠的理由對該護理人員有信心。例如:有這樣的信心會讓病人不用整夜擔心點滴會滴空,而相信護理人員會留意。病人的信心是醫療上合作與配合的基石。病人不太可能會遵循或聽從一位他所不信任或無信心之護理人員的建議或指示。
良知(Conscience)
良知是個人對其所行、意圖及性格之對與錯的一種感知。個人會依照其道德標準導引個人的行為。我們常會說“我的良心苛責我”,代表我們會因為做了或未做到何事而感受到罪惡感。對沒有是非觀的人,我們會賦予“她沒有良心”這類的批評。沒有良知的人,會依照個人喜好行事,而無視於個人行為對他人所帶來的影響。身為護理人員,我們需要以良善與清澈的良知執行我們的職責。當我們知道某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到病人,我們就當阻止。換言之,若我們知道某些行為不做,病人的安全會受威脅(如無菌的醫療行為),我們則須很有良知的徹底執行。知道什麼是對的且去執行,即是有良知的關懷行為。
獻身(Commitment)
獻身是將自己全然投入於一項任務、一個人、一項抉擇、或事業的特質。獻身代表一種實踐個人誓言之責任的義務感。亦代表將全心投注於完成相關作業,且決意要徹底完成。對獻身關懷,即代表我們相信且看重身為護理人員,關懷病人即是我們必須做的。我們誓言全心全意負起責任,直到病人重獲健康或尊嚴的死亡。獻身已是現今少見的特質,只要有一點困難或艱困,人們傾向於放棄。因為獻身通常代表該工作是困難的,需犧牲,甚至須經歷所始料未及的痛苦。但是,若無獻身的預備,我們很難真正展現關懷。
帶著憐憫心、能力、信心、良知與獻身的關懷即是關懷的終極目標。這同時也是臨床卓越的極致表現。那是必須的、具挑戰的,是值得且有意義的;讓我們朝該目標努力。
原文參考資料
Roach, Sister M. S. (1982). A framework for nursingethics. ICN, Israel.
【問題討論】
一、 Collins英文字典與美國護理學會(1965)對於關懷的定義之異同為何?在運用於臨床時,那個定義較清晰?原因為何?
二、 試想在關懷的五個核心要素「憐憫心、能力、信心、良知與獻身」中,護理人員若缺乏其中一項,各會有那些表現?
出處:Chan Sum (1988). 1988年馬來西亞護福年度聚
三、 在關懷的五個核心要素中∼憐憫心、能力、信心、良知與獻身,那一個與信仰有關聯?你曾見過具有這五項特質卻不是基督徒的護理人員嗎?你曾見過靈命很好的基督徒,卻因欠缺某一要素而顯得失能嗎?
四、 我要如何讓這五個關懷核心要素,隨著自己靈命成長而更新?請分享你的個人具體可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