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記載耶穌在世上的工作乃是:走遍各地,在各地方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樣的疾病(參閱馬太福音4:23、9:35)。教育、靈性關顧、身體醫治是耶穌帶給人類三大整全的身心安適方向。耶穌甚至定位自己是一位全人的醫生,祂曾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要召罪人。」(太9:12)
靈性照護的需求與日俱增
近代醫學越來越重視身心整全,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健康已不僅是沒有疾病,且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都處於安適狀態。目前健康照護也越來越重視「 人」,而非疾病本身,亦即重視心理靈性的層面,遠勝於物質、生理的層面。俗話說:「心病也需要心藥醫」,可見現代醫療對靈性照護的需求是與日俱增,尤其在長照法三讀通過後,規定每個長照機構要配置靈性關懷師,靈性關懷也開始走入專業化。然而,護理人員是第一線最早也最多接觸病患的人,若能在其護理專業的培育過程中同時加入靈性照護的概念,至少能在其服務病人時給予適當關懷或轉介專業之靈性關懷師,這勢必對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或臨終關懷能更具實質功效。
聖經羅馬書12:15記載:「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這句經文很貼切地指出一個牧師在面對靈性關懷需求的基本態度,但對一個新鮮傳道人來說,如何實際探訪生病中的人並關懷其靈性需求?仍是需要經過訓練與學習的。1996年我從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派駐花蓮壽豐教會擔任傳道,實際投入牧養工作後,才發覺神學院的課程對於實際探訪工作與如何進行靈性關懷的教導似乎很少;在工作之餘,我開始前往門諾醫院擔任志工,嘗試更多關懷病患與傳福音的工作。1997年八月遇到當時門諾醫院的院牧李定印牧師,他鼓勵我去上一門「教牧臨床關懷教育」(Clinic Pastoral Education)課程。
以下,筆者將就自身經驗提出基督教醫院院牧靈性照顧訓練的介紹(教牧臨床關懷教育課程,簡稱C.P.E),及其對我個人在職場的幫助,也期盼帶給護理人員在學習靈性關懷上的些許參考。
一、 「教牧臨床關懷教育」課程(Clinic Pastoral Education)緣起:
記得上課第一天介紹「教牧臨床關懷教育」的沿革,原來是來自第一位精神醫院的院牧Anton Boisen,他是新英格蘭的牧師。在Cabot的協助下,Boisen開始在Worcester State Hospital開辦教牧訓練的課程。1930年在Boisen和Cabot協助下創辦了「神學生臨床教育協議會」(Council for the Clinical Training of TheologicalStudents),這個團體是其他較正式之教牧諮商和關顧組織/機構的前身(如醫院和諮商中心)。Boisen受到Cabot在「個案教學」極大的影響,以至於將其方法運用在他的教牧臨床訓練上,來了解人性的本質與苦難;並且也通過精神病患不同層面的經驗,去顯露出有宗教信仰和靈性力量的關懷工作。
另外一位教牧諮商運動的功臣是Russell Dicks,他在1920年代是麻省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Hospital)新的院牧,他為傳道人發展了密集訓練課程。他的訓練課程也是受到Richard Cabot的支助,在1956年他們兩人一起出版了《牧養病患的藝術》(The Art of Ministering to Sick),這本書綜合了先前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他們整合了當時最有名的諮商方法,如聆聽和自我實現。他們的訓練課程和名氣一直在傳遞傳道人需要特別、正式的諮商訓練來改善牧者的能力。Dicks將他自己進入病房與病患對談的內容,事後憑著記憶馬上記錄下,他稱之為「紀錄」;乃今天教牧臨床訓練所一直沿用的方法之一,稱為「逐字報告」(verbatim)。
二、 教牧臨床關懷教育課程(C.P.E)對我個人的幫助
如上述,筆者在1997年、1998年有機會在門諾醫院醫院接受兩個階段的C.P.E課程訓練(共800小時),訓練內容包括:自我察覺、同理心訓練、醫院病房探訪、逐字報告記錄與檢討(至少七篇)、個案研究、群體動力(IPR)、專題演講(聆聽醫師們的衛教、藥師教我們用藥、社工師在醫院扮演的角色、發展室主任等的演講)、影片賞析、研讀相關書籍及撰寫讀書報告、個別及團體督導,門診佈道等。
這些訓練幫助我在牧會上更能洞察到會友的心、學習傾聽、了解會友的需要,建立會友探訪的資料與後續關懷,扮演諮商協談的牧者角色。這些訓練也奠定我後來於2005-2007年在恆春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部主任牧師的基礎,讓我知道如何建立病患的關懷檔案及出院探訪的追蹤紀錄,甚至協助處理醫療糾紛、院內醫護人員的心靈關懷⋯等。總而言之,靈性關顧在於生命的探訪,痛苦的意義和價值觀的澄清,並適時分享病人和家屬本身的宗教分享及加深等等,當然若能與社工配搭申請住院期間之生活補助或轉介教會給予安慰與支持、關懷臨終者及家屬的哀傷,甚至協助喪葬事宜資訊的提供,也是更整全的靈性關懷實務。
後來,我離開醫院的院牧工作來到長榮大學擔任校牧,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特別針對校牧而設的專門訓練,但是C.P.E仍可以運用在任何牧者的職場上,校牧經常需要面對學生身心靈問題、探訪學生住院、學生意外車禍過世或是自殺等情況,同樣地,過去所受的專業訓練仍可應用於學生工作上。
三、 對護理人員的期待
在恆春基督教醫院服務兩年期間,認識了很多位醫療前輩。其中曾聽到一位醫師勉勵參加醫療見習營的學生說:「醫護人員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更需要謹慎、小心處理病患病情與心靈。」勉勵學生要不斷地進修,活到老學到老。
2008年我曾經因急性胰臟發炎住院,當時更體會到護理人員的辛苦,但卻意外地聽見一位男護理師向我抱怨醫院制度不好、當護理人員很累等,這令人不禁懷疑他當初對於要獻身在這條護理之路的心志與準備是否不足?在長榮大學,有「靈性護理」的選修課程,每年五月的第一個禮拜六也會為護理系的學生舉行加冠與派遣典禮,加冠象徵大二時即將進入醫院實習,派遣則引領畢業生在未來願意將四年所學貢獻於醫療院所中,護理工作是職業更是志業。
我個人對護理人員的勉勵與期待,就是護理人員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真的要學習與病患及家屬之間的互動、傾聽、感受病患的心情。除了專業的知識與實務之外,護理人員本身最好也應該接觸跟了解宗教信仰,接受靈性照護的相關訓練,以便提供適度的靈性關顧。
參考資料
1. 鄭金謀,彭少華(2006)。大專學生心靈健康之個案研究及其在聖經上之意涵。聖經、科學與教育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 李定印(2013)。後現代的教牧類型與實踐。台灣教會公報社。
3. 台灣教牧協談學會。http://www.tapc.org.tw/1;jsessionid=889A364F4E56DA952D8DED4D92C6D1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