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1期-2016年6月


持守良善,同心彼此關懷 Hold Fast Goodness, Solicitude Each Other Concentric

作者:沈紡緞牧師 長榮大學神學系教師、長老會新使者雜誌編輯   發佈時間:2016-06-01
愛人要真誠。要厭棄邪惡,持守良善。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要竭誠互相敬重。不要懶惰,要努力工作,以火熱的心事奉主。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要讓貧窮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異鄉人。要祝福迫害你的人;是的,要祝福,不要詛咒。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無論對甚麼人,要同心彼此關懷。不要心驕氣傲,倒要俯就卑微;也不要自以為聰明。(羅12:9-16,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筆者不是醫護人員,一般提到您們在醫院工作的辛苦和委屈,我頗能認同,但沒有實務經驗也只能隔空打槍。不過,我常常去醫院,自己看病,也陪伴親友就診,因此,有許多機會和醫護人員互動。今僅以羅馬書12章9-16節分享我對醫護人員的觀察和勉勵。
 
一、愛人要真誠(羅12:9)
 
有人強調「視病如親」,把要醫護的對象當成自己的親人,盡心看顧。聽來容易,做來難,就像老師,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和教導也不容易,因為會受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有一次,親屬急診住院,沒有空的病床,只好待在急診室過夜。在急診室,護理人員分區負責,量血壓、打針、包紮傷口、注意病人是否會藥物過敏、是否緊急到要呼叫醫生⋯,還要應付家屬各樣的需求,非常忙碌,因為每個病患都是急於照顧和處理的。一整夜,接觸兩位負責、專業也都盡心盡力的護理人員,其中一位因為會和家屬多談幾句,似是比較親切,就讓家屬感受大不同。因此,衷心盼望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勞苦付出能得到應得的尊敬和感激,不會因為個人的行事風格而被家屬打了折扣。
 
二、要努力休閒(羅12:11)
 
原經文是:不要懶惰,要努力工作,以火熱的心事奉主。不過,筆者相信醫護人員已經非常努力工作,也不會偷懶,或沒有餘暇偷懶,因此,不適於再強調「要努力工作」,反倒是「要努力休閒」。排除下班後只是睡覺或宅在家裡補充體力的休息。無論是閱讀、吸收新知,或外出聚餐、遊玩,或從事文藝活動,或到教會服事,都是非常好的心情轉換。像筆者的教會有一位醫師,由於上班的醫院在外縣市,車程約一小時,他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然而,教會週間晚上的家庭禮拜看得到他,主日禮拜或其他聚會也都有他的身影,並且他會積極地問候大家,主動協助教會的事工。除了對上帝信仰的熱誠外,我相信這也是他忙碌工作之餘很好的時空轉換,讓他無論是對待病患、病患家屬、醫院同仁、家人、朋友,都能每天保有好心情。
 
三、 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12:15)
 
跟喜樂的人同喜樂,這是令人高興的事,但是要「跟哭泣的人同哭泣」,對於醫護人員,這似乎有些沉重,因為醫院裡每天都在上演生離死別戲碼,如果在情感上過於投入,反而會影響工作的心情和效率。當耶穌看見馬利亞和親友為已經埋葬四天的拉撒路哀哭,他也「哭了」(約11:35)。又透過旁觀的猶太人強調耶穌是「多麼愛這個人!」(約11:36)。其實,之前當耶穌還在遠地就被告知拉撒路病了,急需關懷,但耶穌並沒有即刻趕去看他,滿足別人的期待,反而繼續他在原地的行程,因為耶穌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而是要榮耀上帝,並且使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約11:4),可見「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傳3:1)。要「跟哭泣的人同哭泣」,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一定是即時的外在表現。
 
四、無論對什麼人,要同心彼此關懷(羅12:16)
 
十年前,筆者開始服用甲狀腺亢進的藥物,中間因穩定好轉,曾遵照醫師建議停藥,之後又身體不適才重新去掛診。因一直看的是同一位醫師,知道他對患者、家屬都很親切,常不厭其煩地詢問病情,並說明醫療作用,因此,掛診病患雖然常得在候診室等候多時,但又不損醫師旺盛的人氣。當筆者經過停藥的兩年再去看他,有些驚訝,因為發現他頭髮變得白又稀疏,明顯地增添歲月痕跡,已非昔日所留下充滿朝氣、活力的印象。在護士陪伴的診間,我據實告之,盼望他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多做些休閒運動,因為我可能還需要去掛診、看他很多年。雖說人生歲月無常,我們「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4:14),但是「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4:15)。因此,我們在世上當彼此關懷,配得享受上帝賜予的生命。
 
耶穌提醒我們,以仁慈待人的人是滿有福氣的,因為上帝也要以仁慈待我們(太5:7)。所以即便我們在工作上受到委屈、甚至迫害,都「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12:14),保羅也說:「無論什麼時候,一有機會就該為公眾做有益的事」(加6:10)。願我們都能持守內心的良善,同心彼此關懷,讓我們的所到之處都成為愛的團契!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