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一位護理老師的終身學習經驗分享 Life-long Learning Experiences Sharing from a Nursing Teacher
作者:林靜蘭 RN,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6-06-01
讀完麗芬老師所撰前文,我想坦誠地與您分享: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老師,從第一天當老師開始就不覺得自己真的「完全預備好」,即便教了十多年的書,仍然覺得一直在「做中學(learningby doing)…」。
韓愈「師說」裡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我相信,許多老師們跟我有同感,面對網路科技發達、知識爆炸的新世代,師者,不但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需終身學習。
對所有學習者來說,包括老師,終身學習是一項必備、也是最基本的學習技能,因為老師能教的是有限的知識,受限於個人的學經歷,但,終身學習卻可讓學習者站在巨人肩膀上、用更遠的視野眺望知識洋海。成為老師之後,深深發現自己需先成為學習者,除了讀萬卷書,更需行萬里路—去體驗、去活用,在課堂中方能將知識靈活教導,因為教學,不只是教知識,更常需教經歷、閱歷,知識可能念念書就可以講述,但經歷、閱歷卻須親身應用,在知識與經歷中,融會貫通、反覆咀嚼,才能教得出超越知識的生命經歷。
接下來,我想跟您分享身為一位護理老師的終身學習經驗(請讀者為我們這群老師們禱告),我把它分為以下幾層面的學習:
1. 學—天天與主親密、向主傾訴。傾聽主在我、在學生、在病人身上的旨意,也倚靠主來教學及服務。具體的學習行動包括:透過靈修、主日崇拜、查經班、與弟兄姊妹的團契生活、個人/家庭祭壇、閱覽屬靈書刊或影片、參加特別聚會等。
2. 學—做人、愛人、與人相處。護福季刊210期林明珍老師摘錄了傑米賴旭(Jamie Lash)在《這一生!當預備迎見你的 神》中的名言~那一天,在審判寶座前會有人聽到神這麼說:「你禱告多年要我祝福你的工作,但是—你從未放開你的驕傲,你沒有認為同事和學生比自己重要,如果你曾經這麼做了,我就會祝福你的工作。」這實在是十分扎心的提醒,特別在面對教學、服務、研究、輔導重重挑戰之下,孰為優先的價值順序,常常需要重新對焦與調整,不斷地學習與神同步。這些學習,有時是在論文寫到一半時,有同事或學生突然來找我深談;有時是學習面對難處的人;有時是學習為逼迫你的人禱告,而這個人可能是很親密的人。
3. 學—了解病人、照顧病人。在成大護理系的系會議室裡有個匾額,是當年創系主任李引玉老師的題字:「一位優良的護理老師,要熟悉並喜愛護理,要熟悉並喜愛學生…」。我一直慶幸自己是先喜愛護理,再成為護理老師;然而,僅僅懷抱起初走入護理的感動,是無法滿足臨床中快速變化的病患需求,而健康照護知識更是隨時在更迭進步,照護病人的知識與經驗也需要持續更新與改變,例如:學生時代在療養院實習精神科,鮮少聽到護理人員可以幫助精神病患疾病管理、復元、回歸社區或破除烙印,如今這已成為我們重要的工作目標。面對這些挑戰,我具體的學習行動是—保持「定期接觸與照顧病人」的好習慣,尋求更優質的照護方法或解決方案。這個習慣得以保持,主要是由於我任教單位與醫院的合聘制度以及自己的研究焦點,使我每週有固定時間可以參與臨床服務,目前為定期帶領雙極症病患每週一次的團體治療、護理回診(針對臨床困難的案例或照護問題,與臨床護理師進行研討)及每學期的精神科或基護實習,在臨床服務時,經常也會遇到不同挑戰或瓶頸,有時是透過研究行動或閱讀最新照護指引/證據、有時是與其他專業同僚請益與討論、有時是參加國際會議吸取新知、有時則是尋求適當的國內外進修或訓練管道,例如:為深入瞭解某項照護問題、知識或技術,曾自費或公費赴韓國、美國及澳洲接受相關訓練。
4. 學—教學生、與學生互動、做朋友、教學相長。護理老師除了要熟悉並喜愛護理,並要熟悉並喜愛學生,不只熟悉、喜愛一般的學生,還要熟悉並喜愛Y世代或不同型態的學生,包括:外籍生、情感困擾、性別認同、人格違常、情緒或精神困擾等多元問題,例如:有同學告訴我他愛上了一位同性同學、有位同學掙扎於他的性別認同、有位同學說想變性…,坦白說,面對這些特殊型態的學生對我而言是十分挑戰,挑戰著自己的情緒、耐性、認知與價值體系,常常逼得我去吸收護理以外的相關知識,不斷反思與調整自己的價值觀與態度,可見護理老師常常不只教護理,而須持續終身學習護理以外的知識,而有些時候就是學習倚靠聖靈、學習等候、學習陪伴、關心學生和為他們代禱。
5. 學—健康生活。「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林前6:19),具體的學習行動為:保持健康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睡得好、遊玩,目前可以做到的是盡量天天騎腳踏車上班(大約每趟15-20分鐘)、每週游泳兩次、守安息日為聖日,還需繼續終身學習。
最後,我相信對每位基督徒護理老師來說,連於元首基督,順服聖靈的引導,在靈裡成長而終身學習是勝於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