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頭
護理目前是一個仍以女性為主力的專業,而女性的工作常會因婚育而中斷或是改變。再者,加上這些年間社會的變化相當的大,人口的老化及少子化,這些人口結構的改變也直接衝擊到就業市場。例如婦產科醫院數量驟減,而老人院的數量正增加中。有些工作機會減少,而有些護理相關的角色也崛起,使護理相關專業的角色更多元化。更長遠看,高科技時代的來臨,整個就業市場會有更迅速的變化,甚至預計有些工作會消失,一些新興行業會興起。當女性的就業生涯是需要配合家庭生涯發展之需要而應變時,隨著另一伴工作的異動或遷徙,換工作,轉業,甚至轉行在這個世代會漸漸地去取代從前一個工作做到退休的景況。
就在這個轉折點,護理原是個鐵飯碗,也漸漸地鬆動。然而,這些護理人員如何運用原先的護理專業的知能,踏進相關領域,開創另一片天空,是個值得研究的議題。我想知道他們如何選擇要踏入的領域,他們在這領域中如何運用護理相關知識,及他們如何充實新工作所需之知能,使他們能在此領域活下來。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基督徒,如何回應上帝對他們的呼召,使他們即使轉換跑道,仍然是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作好上帝對他們的託付。
其實作這個專題研究是有一個強烈的的自我動機,就是想瞭解其他像我一樣被稱為護理界逃兵的人是如何地存活。「我」是一個護理博士,居然跑到教育大學任教幼兒教育,只為了就近照顧家庭,圓一個可天天見到孩子及丈夫的夢。後來我發現和我一樣懷抱著這個簡單的夢而轉換跑道的人還真不少!然而,這樣的研究動機是可以被接受的嗎?我想到Lofland及Lofland在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一書中提到,近來,許多社會學者提出忠告之言,建議研究者不僅要從個人立足點起步,還要駐足在這個立足點上(Lofland & Lofland, 原始出版年/2005) 。對質性研究而言,從「我」出發的研究立場不只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是必須的。
生命故事之簡介
我選擇以生命故事來作研究並呈現此現象的原因是—生命故事是最能完整地描繪出受訪者的整體生活經驗的方法。由於轉業的生活經驗牽涉到的面向較繁複,同時經常是環環相扣,互相糾纏,其間關係無法以單純之變相描繪。而其就業之抉擇也與大環境之變化及個人家庭成長之經驗有關。這是一個需要放在歷史及環境脈絡下,才有辦法釐清的現象,而生命故事之研究法可對歷史及環境面向交代得較清楚。此外,生命故事的呈現方式通常也比較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我大致沿用Atkinson的生命故事研究法(Atkinson,1998),但我也做一些修訂。我挺贊成Atkinson(1998) 所說生命故事會帶給個案許多潛在的益處。這些益處包含:
1. 對個人之經驗及感覺有一個更清楚的看見,因而賦予生命更深的意 義。
2. 增進對自我的認識,並強化自我形象及自我評價。
3. 與人分享時有更多愉悅的經驗及洞見。
4. 在與人分享時獲得喜樂、滿足及內在的平安。
5. 與人分享故事時是一個釋放重擔、確認自己的經驗的途徑;這其實也是一個康復的過程。
6. 分享故事時形成一個社群,從中發現我們比想像中有更多的相同之處。
7. 分享故事使人更看清楚自己,也可能帶來一些改變。
8. 使別人對我們有更多的瞭解及認識。
9. 更深瞭解自己的故事是要如何結束,或是要如何得到一個好的結局。藉由瞭解我們的過去及現在,對於未來就有一個更清楚的目標。
我期望基督徒在分享故事的時候,因著被瞭解、被接納,在情緒上得到抒解;同時也在建構生命故事的當下更瞭解自己,放下重擔;也因著對過去的審慎回顧及詮釋,也能對未來重新定位。而這個「建構的過程」是在深度的互動中產生,在信任及愛的情境下,故事越來越能全盤托出。最後,這個故事不只是受訪者的故事,也不是研究者的故事,而是他們共同建構的故事。而這個共同建構的目的就是使故事更容易讓讀者瞭解,進一步期許這樣的故事可以與徬徨中的基督徒一個參考指引。如希伯來書12章1節:「我們既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受訪者簡介
麗華(化名)是我在彩虹媽媽生命教育服事中一起配搭的伙伴,我們原本都是護士,都喜歡講故事給孩子聽,也願意作一些與護理相關的服事。一起服事過程中我發現麗華現在從事保險業務,與我一樣是轉業的人,就請他分享他的故事。我們為此面談過兩次,每次約兩小時。第一次面談有錄音及轉譯,訪完我寫下初稿。進入故事書寫階段後,我們就以電子郵件互動再修改,直到兩人皆同意才停筆。從面談到完稿,歷時約一個月。為了維護受訪者之隱私,我在徵得,麗華同意下將故事中之人物及地點模糊化或化名,以下我以第一人稱之方式述說這個故事。
麗華的故事
富庶的童年
小時候家住在台中市的街上。爸爸是開五金行的中盤商,在電視很少的時代,因為鄰居常到家門口來看神奇的黑白電視機,爸爸於是在店裡將電視吊得高高的讓每一個人都能看得見;又在走廊放很多長椅子,吃完晚飯後,很多人就會過來看歌仔戲,或是連續劇。爸爸很公平,我們自己家人也是要排排坐好一起看。此外,父親慷慨而樂於助人的個性,願意在店裡人手有餘情況下,收納有些慕名來的學徒,並且薪水照給以幫助該家庭的經濟。我記得我媽媽那時夜裡都還要煮好大鍋的湯麵,供大家吃。
爸爸的公平也表現在我們求學上,家中兩兄長及一胞弟以及我(家中唯一的女生)都是唸入學競爭激烈且第一排名的昂貴私立中學,原本所有孩子都一起志願當醫生以俾能夠幫助因甲狀腺亢進開刀數次的母親,兄弟都當了醫生,可是我緊張的個性沒考上喜愛的牙醫系就上了護理系。
護生生涯小波折
考進護理系後我也頗喜愛各項科目,沒想到大二考基本護理學技術考時,有個項目因手一時疏忽越過無菌區而拿個零分,我難過得躲到厠所去哭。我媽媽就說你重考好了,你成績那麼好一定考上好科系。作護士需要唸大學嗎?醫院就可以訓練護士,你唸大學還要花錢?其實,我還是對護理有興趣。還好那時我的班導找我談話。她安慰我,她也分享她自己求學時曾遇到的挫折,鼓勵我堅持下去。我就這樣待下來,沒有再離開了。
大學生涯天使環繞
上大學有機會與一群基督徒姊妹住在一起,他們善良而喜樂的生命深深吸引著我,因此有聚會我就會去參加台灣長老會TKC(大專青年團契)。在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常常一起為我禱告。與我同住的人雖然多少有更換,但我選擇住在都是基督徒的姊妹之家一起聚會一起成長。在我升大四的那年暑假,因參加班際聯誼的畢業旅行認識我現在的先生。他是大學時沒去聚會的基督徒,開始交往後,既使我還沒受洗,仍堅持他一定要去主日崇拜。他去國語禮拜堂我去台灣長老會的方式持續了一段時間,他為我學習臺語以便能一起參加聚會。
溫和革命為信仰為婚姻
我信主後一直沒受洗是因為父母擔心信基督教會侷限女兒未來的婚姻對象,擔心女兒若受洗卻要嫁不同信仰的人,會衍生不必要的問題;再者,過年節拜拜時,我就開始不吃拜過的東西,因為家裡拜過的東西都會作記號,我就沒吃。久了,媽媽知道我不吃拜過的東西,就也不會拿給我吃。我是用很溫和,慢慢告知的方式讓他們知道我的信仰。由於那年代因還有省籍溝通不良的理由,父母反對我們的交往。因此,我們就會一起禱告,交託神,也因此在這段日子裡更進一步的經歷神並學習仰望神。他藉由常常去我家及幫忙送貨做生意,讓父親能夠認識他,知道他是個誠懇上進的人,是可以信任的。他也學了不少台語,就漸漸地家人接納進而喜愛欣賞他,就在大學畢業之後就嫁給他了。遠隨夫婿異地求學
結婚後,由於先生在高雄唸書我就把台中弘光護專的教職辭掉到美和教書,後來先生到美國的大學唸博士班,也就跟著去伴讀。原本計劃陪他,帶孩子,後來發現這個學校有護理學院也就預備各項考試(托福GRE以及RN),感謝主,與老師談過後,並提供了入學及研究助理。由於老師本身是主修CNS及兒科博士,在實習兒科的CNS過程中看到他們的CNS的角色很獨立,他們擔任發展測驗分析師,執行非侵入性的檢查,辦營會以及開護理處方簽,並接會診單也給病患心理協談。更重要的是他們為安排計劃者角色,他們不擔任基本照顧(Basiccare)工作,且有LPN作助手,彼此依照角色功能分層負責,提供的護理照護具有品質與深度。例如,他們會為殘障兒童規劃夏令營,把同性質病童帶來醫院住一個禮拜,而由這醫院裡許多的角色共同完成這個計劃。我很喜歡這個角色,當年回台灣找工作時充滿志向去找醫院洽談執行這個角色的可能性,但因國內護理地位尚未成熟而無功而返。
返台重執教鞭
既然在醫院內作CNS的角色有重重障礙,於是接受高雄榮總薩主任的建議:返回學校教書影響青年學子,讓他們深入了解護理角色的專業性與未來趨勢。我先在高雄輔英教書,承蒙老校長及李主任的賞識與栽培。後因先生到新竹工作,於是轉而到新竹教書。基於過去的課程組與實習處經驗, 得能為新設的二專部、二技部、四技部設計課程與實習等。因學校人力的安排,每位老師都要帶實習(包含寒暑假),日間夜間也要上課;那時因丈夫工作很忙,我晚上有時會排到上課,因此就無法照顧到孩子,幾年來常將此事帶到小組為我家代禱,最後我們家共同決定離開我所喜歡又熱忱的工作,(而那一年我們護理系七個老師離職)。那一年,大兒子適逢高三考大學,我在離職後能專心照顧家庭,晚上一定不外出談業務。我先生深深的感受到自從我離開固定上下班的教職後,孩子的眼光都變得有光彩,聲音顯得喜樂活潑了。
由教師變保險員
離開教職後原本想儲蓄退休金因此而接觸到保險業,起先是有教職的失落感,所以還在兼課,後來看學生不認真,也不兼課了。老師的工作是很固定的,保險工作就很不一樣。我就跟神求客戶,神就會帶給我。我不知道去那裡找客戶,神就會帶領我。保險業務員須定期考核,未達成基本額就會失掉工作。擔任保險業務員好處是時間很有彈性,可以自己安排時間,也比較方便參與教會的服事,會友臨時有狀況時,也比較可以幫忙。雖然短暫失去了一些朋友,但也結交不少新朋友。
因著時間上比較有彈性,我就可以比較多時間服事。例如,有人介紹他的鄰居,她的婚姻有難處。我去探訪他,為她禱告。有位還陪她去台北,找她丈夫婚外情的對象見面試圖能找到一些幫助。我看她緊張得發抖,我就在一旁為她禱告。她後來成為我的客戶,雖然還沒受洗,但持續關懷中。有時,是因為我與客戶聯絡,在關心近況時知道他們家庭的難處,就繼續關心他們,為他們禱告,也邀請他們來到教會,其中也有後來信主的。我感受到作護士或老師接觸的人數的量雖多,但是深度較淺關係也不易很緊密。保險業務員能有較多的時間陪伴他們,再加上我的心是為了傳福音服事主,保險是附帶的,所以較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也是良心事業
保險業和護理都是服務事業,因為客戶常不知道如何選擇保險或如何選擇年期。我常求神引導我,不要貪財,除掉心中的偶像,要確實為客戶規劃合適的保險商品, 因為保險業務是接觸錢,所以要很小心。有次有個客戶拿錢給我要我為他繳保險費,之後他忘了,又繳一次,公司會計通知我說繳過了,我就趕快把錢還給他,之後他就更信任我。這個工作就是要常常想到客戶的需要,怎樣對他有利,有幫助就怎麼規劃,才能站立的穩做的長久。
易被誤會的工作
有時我也會問教會的姊妹是否有需要買保險,反正你若想買,向別人買與我買是一樣的。沒想到我有一次打給一個年長的姊妹,跟她說我有產品要停賣,問她要不要了解內容。沒想到她生氣說她需要人的關心時,我們都沒有去,只有要賣保險才來。後來她還寫了一封信,滿滿打了三頁,把對我的不滿都寫下來,我看了非常難過。所以,我有好一陣子都不敢向人介紹產品。
還有一次我與一位舊同事,也曾經是我的鄰居聯絡,她也是個基督徒。沒想到她的口氣很不好,好像覺得我要賺他的錢一樣。過了一年,我覺得很遺憾,又與她通電話。她就說她很忙,不要我再跟他聯絡了。我放下電話,眼淚就掉下來了。我並沒有要賺他的錢,也沒有要賣產品,就無故失去了這個朋友;因此保險業流傳一句“冷暖人情就在保險工作”。
我的信仰與我的工作
保險業的最初精神是互助,分擔風險。終身醫療就是因為軍人在大戰期間,若有軍人受傷,家人可能沒有錢坐飛機去看他;若有終身醫療保險,只要一住院就有理賠,可將這錢交由患者家人來探視與照顧。所以,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助人的工作。只是現在產品很多了,會給人推銷的感受。
我作這個工作會接觸到許多人,也可以跟他們建立較密切的關係。例如,許多夫妻工作時間很長,也常要出差,久而久之,家庭互動與婚姻關係變得緊張與辛苦。感謝主,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由於累積許多與客戶相處的經驗, 我知道如何去幫助他們,也會帶他們禱告,一起信靠仰望主。若是已經信主的,因為我的工作時間比較有彈性,我常可以慢慢去輔導夫妻或親子關係相處之道,瞭解他們溝通上的困難,再給一些建議與方法,並時常能為他們禱告。
保險業和傳福音很像的一點就是要勇於開口,因為有人會覺得我不想買,你來找我,想不聽都很尷尬呢!但有時候也聽到客戶說某個產品,如果已經停賣了,他就可能會說為何事先沒來得及告知。所以,保險業務員工作是要很謹慎的,作得好是可使生命更活潑,更將主的光照亮周圍的人。我感謝主給了我這個不一樣的人生與經驗,因為要接近人群需要,漸漸的自己個性成為多一點體貼,多一些易親近的和善態度。同時在這幾年,我在保險業務工作中得了許多以前教職從沒有的榮譽以及大獎項,感謝恩主,將一切榮耀歸與祢。
討 論
從麗華數度的工作轉換之主因皆是跟隨夫婿遷徙,可以看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父系社會下,女性的工作的大前提就是不阻礙家庭的發展。然而,在這種不得已才轉換工作的情境下,有時新的工作環境是比不上舊的工作環境。更恍論換工作時可能會失去的多年的人脈關係及累積的相關特殊經驗的價值。然而,能夠順利更換工作的人還算是幸運的,根據劉毓秀的分析,婚育仍是台灣女性離職的最主要原因,而且離職後,持續工作的比例並不高(劉,2002)。麗華能持守護理工作崗位多年,已屬不易。到了最後一個教職,雖工作條件不佳,他也作了6年,但是最後已經嚴重妨礙到她的家庭生活時,麗華就不得不離開這個工作。可見得,家庭至上仍是麗華選擇工作的最基本考量。
離開教職後,麗華從事保險業,顯然也不令人覺得意外。因為護理,教職及保險業都是以女性為主力的行業,且其基層從業人員亦多為女性。與教職相比,保險業的工作時間較為有彈性,就符合麗華家庭至上的價值觀。而麗華的另一個價值觀是「服事人,榮耀神」,也因著麗華的親和力,此信念得以在保險業中得以發揮。雖然,家庭至上及「服事人,榮耀神」外表看來是兩個迥異的價值觀,但其實仍是一個。因為家庭至上是為了照顧丈夫及孩子,而後者也是未來神國的精兵,所以麗華的抉擇依據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服事人,榮耀神。
一般而言,在考慮工作的適配性時,我們會考慮工作系統中之三大要素,即人員(people),工作(job),工作環境(context)。在提到工作分析時,所分析的是工作所需之知識,技術及能力(連,2001)。我從麗華的例子中看到她在轉業過程中,她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術是轉業後逐漸累積的,但她的能力,包含助人的人格特質,利他的精神,強而有力的親和性及榮神益人的價值觀,卻是與她成長的背景,所受的護理專業訓練及基督教的信仰息息相關。我們不能說轉業就一切歸零,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找到一條較貼近現實生活需要的服事路徑。就如最後麗華所說的,「護理和保險沒什麼不同,他們都只是一個服事人的路徑,為要領人歸主。」
我們的生命是什麼?在永生中,原是一片雲霧,出現剎時就不見了。求主指教我們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不將今生誤為永恆,可以在短暫的今生中,對準目標,作一個好管家。無論在各行各業,都受呼召去服事窮人中的窮人。
參考文獻
連雅慧(2001).如何以甄選工具提昇人與工作的適配性?應用心理研究,11 ,7-10。
劉毓秀(2002).台灣女性人權現況分析:全球化與女性角色交集下的困境及其出路思考。國家政策季刊,1(2),85-116。
Lofland, J., & Lofland, L. H.(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合譯).台北:學富。
Atkinson, R. (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Thousand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