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7期-2017年12月


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Family-Centered Care

作者:熊德筠 RN,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講師   發佈時間:2017-12-01
引 言
 
目前醫療的特性是縮短住院時間、慢性疾病多,長期復健需求大,個案出院時,往往仍需後續的照護,從醫院延伸至家庭社區的照護,已是普遍的現象。病患出院後,承接照護的是個案的家庭,需要良好的聯繫與眾多社區資源的投入。但是,家人準備好了嗎?護理人員是否提供了適切的協助呢?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成為現代醫療照護的重要議題。
 
家庭—生活的共同單位
 
家庭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情感與心理的安定,因為一起居住的相互照顧,緊密連結,帶來安全感,家庭也提供經濟功能和社會地位,以婚姻、血緣、法律等關係的基礎,形成共同生活單位,家庭加強了社會的秩序和穩定性。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也往往是人最深刻的情感,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我們在家中學習與人相處的相互對待,人生最大的傷害遺憾或幸福滿足,常常都是在家庭關係中。因為家人間的情感連結、角色分工、法律定位,家中有人生病,衝擊的是整個家庭,在提供醫療照護時,我們也需做家庭評估,評估家庭關係、家中的資源與照護能力、努力與個案家人形成照護聯盟,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使個案得到完整連續的照護。家庭相關理論的應用可以協助護理人員的家庭評估與照護處置。
 
有關家庭的相關理論
 
一、家庭發展階段理論
Duvall及Hill(1948)提出了八個時期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的發展階段,開創家庭(新婚離開原生家庭新組家庭)、幼兒時期家庭(最大小孩2.5歲)、學齡前期家庭(最大小孩2.5-5歲)、學齡期兒童家庭(最大小孩6-13歲)、青少年的家庭(最大小孩13-20歲)、離開家庭(從最大孩子到最小的離家)、中年時期家庭(空巢到退休)、退化與老年期家庭(夫婦均退休到死亡時期)。每個階段都有其重要的發展工作,護理人員可以評估家庭發展情形,並評估疾病的發生對家庭此時期的主要影響,協助家庭的調適。
 
二、家庭系統治療理論
Bowen(1950)發展出家庭系統治療,基本假設為家庭是個動態的平衡系統,一旦某一成員功能發生改變,相對的也會造成其他成員功能上的改變。以家庭為一個系統的治療單位,主張偏差行為或問題是整個家庭系統的產物,而不是個人單一的因素。Bowen分析家庭中的動力過程,提出了八個主要概念,自我的分化、三角關係、核心家庭的情感系統、家庭投射過程、情感的切隔(Emotionalcutoff)、多代間轉化過程、手足關係、社會性的情感過程。這些動力變化牽動家庭關係與彼此的對待,Bowen主張提升家庭成員的分化程度、減輕壓力。
 
三、家庭溝通理論
Satir(1972)認為不健康家庭經常會利用一些特殊的溝通方式,一方面藉以維持家庭的平衡狀態,一方面保護自己在面對衝突情境時,逃避問題的存在。這些特殊的溝通方式包括:打岔型(distractor)、討好型(placator)、責備型(blamer)、超理智型(computer)。將注意力放在家庭的溝通與互動,包括矛盾溝通、前後不連貫、主觀曲解、離題、斷句、誤解、表達不清等,希望運用教導與實際練習,協助家庭的溝通與相互理解,改善家庭關係。
 
四、結構家庭理論
以Minuchin(1984)為主要代表人物,運用家庭整體性與結構、次系統、家庭規則、界限、聯盟與家庭功能等概念,強調家庭系統的整體性、家庭中階層組織的影響、次系統的相互依賴運作,是家庭成員幸福的主要因素。家庭在尋求穩定與變化的複雜平衡中渡過,當家庭能依照改變的狀況來修正其結構,就愈能發揮功能,要能參與家庭,成為引導改變媒介,支持與教導家庭成員因應變化。
 
五、雙重ABC-X家庭壓力理論
McCubbin 和Patterson 將Hill(1958)的ABC-X理論加入時間序列觀念,它需同時考慮危機前及危機後的相關因素。Hill的ABC-X模式將焦點集中於單一壓力源上,而雙重ABC-X家庭壓力模式則是注意壓力累積所產生的效應(見圖一)。1.(aA)需求:就是「累積的壓力」,家庭同時面臨一種以上的壓力事件,現今的壓力事件也有可能使先前未解決的壓力事件更加劇烈,導致家庭的失衡。2.(bB)家庭的因應資源:資源指已有的(現有的)或為了因應壓力而加強、擴張及尋覓的資源,例如家庭中主要處理家務者若生病住院時,家務處理則須由大家分工合作完成。3.(cC)對上次事件危機、累積性壓力事件、現存及新開發的資源的界定:在這個階段家庭若能把壓力視為一種成長,而非一種困擾,則成功的因應機會將增大,反之,則增加家庭累積性的困擾。4.(xX)家庭因應壓力的平衡:這裡強調的是在家庭整體需求與家庭成員間取得均衡。
家庭評估與家庭功能
 
基於上述家庭相關理論,護理人員面對每位病人,對其家庭評估時能就家庭發展、家庭結構、家庭動力系統、家庭溝通與家庭壓力等,來分析其家庭功能與力量。有八種向度進行家庭功能探討:個別性、相互性、彈性、穩定性、各成員的自我概念、家庭成員的角色界定、角色互補、輩分界域。
健康的家庭功能有以下特性:以系統為導向、清楚的家庭界域、溝通內容明確,清晰的權力階序及平等性、有親密的關係、鼓勵自主、成員相處愉快、能協商、傳遞知識與價值。功能好的家庭重點是放在成員生理及社會需求的滿足,而非獲得財富或地位,家庭能認知、重視並接納成員間差異,具有彈性可接受來自內外在的改變並維持其穩定性,家庭可尋求和運用外在資源並維持自主性。護理人員與家屬的合作聯盟病患的疾病與照顧的需要,常令家人擔憂也造成家庭運作上的混亂,尤其慢性化疾病,出院後須因應許多與其疾病治療有關的問題,當缺乏適當的支援時,家庭可能承受極大壓力,護理人員要能同理家屬的處境。Perreault等人(2005)歸納出院前病患與家屬最主要的需求是1.與個案健康相關的訊息,2.如何預防再住院,3.機構對家屬提供的服務內容等,但也發現89%的病患及84%的家屬表示:臨床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與他們討論有關出院後的相關安排,尤其對個案疾病與治療的資訊不足。近年來在病患照顧上有關家屬的角色有許多的討論,包括家屬的照顧負荷、強調如何透過教育增能來改善家庭中的互動、強化家屬功能,形成治療聯盟等,愈發的顯示家屬工作的重要。護理人員需協助家屬以承接出院後續的個案照顧,對護理人員的訓練除了要有相關知識的具體教導,還包含理解家屬的處境,同理其感受、減少對家屬的批評、熟悉相關資源的申領等,更要透過案例討論與經驗分享的過程,幫助護理人員內化家屬處置的技能,提供適切的支持與協助,家屬應參與出院計劃,以形成治療聯盟。
 
參考資料
周月清等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鍾信心等編著(2006).精神科護理學.台北:華杏。
熊德筠、林靜蘭、林冠品(2010).出院準備概念於精神病患照護的應用.護理雜誌,57(2)附冊,58-64。
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楊智文化。
黃宣宜(2007).最新精神科護理學.台北:永大
蕭淑貞校閱(2015).精神科護理概論.台北:華杏
Perreault, M., Tardif, H., Provencher, H., Paquin, G.,Desmarais, J., & Pawliuk, N. (2005). The role ofrelatives in discharge planing from psychiatrichospitals: The perspective of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Psychiatric Quarterly, 76(4), 297-315.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