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7期-2017年12月


【回應】關懷的知知行行合合一一Car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作者:周傳姜 RN,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7-12-01
我的護理養成教育是在以嚴格出名的學校完成的,畢業後同學相聚,總會提及當年在校受苦的種種,讓革命感情更升溫了。雖然感激學校養成之恩,也不免反思為何「關懷」的典範,在師生互動間並不普遍?護理學理技術的嚴格要求,源自於對生命的重視和關愛,在學習過程中,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被了解、被關懷的感受,是否有助於護理之路走得更深遠呢?
楊老師以自身經驗為例,呼應文章中所提曾經接受過同事及老師的關懷,激勵她向著護生,她也要活出一個正向的關懷楷模。筆者在美進修時也曾有過被老師同學關懷的經驗,那是一種被了解、被接納、被欣賞、適時陪伴與鼓勵的美好感受,帶出一種強烈地想「將愛傳出去」的感動延續至今,成為教學、研究與生活上自我督促的動力。
「關懷」是護理的核心價值,誠如作者所言,這不是靠口授傳遞,但關懷行為要能始終如一也不容易。基督徒護理人員知道「關懷」是聖靈所結的果子,我們若能時時儆醒、緊緊跟隨主,必能自然流露出關懷的特質。台灣曾經出現過的幾所基督教醫院護理學校,受到宣教士教師身教影響,不少畢業生一輩子投入護理,甚至退休後仍繼續在社區扶助弱小,發揮「關懷」特質不遺餘力,曾獲得醫療奉獻獎—埔里基督教醫院護校畢業的島阿鳳就是一個例子。
最後想要說的是,在強調關懷行為時,亦不要忽略或拒絕別人的關懷,例如學生對老師的關懷;病人對護理人員的關懷;基層對主管的關懷等等。雖然「施比受更為有福」,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關懷適時回饋,也是很重要的,從被關懷的經驗也可以檢討自己的關懷行為,還有哪些可以改進之處。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