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人生的必修課程 Coping With Loss: A Mandatory Lesson in Life
作者:李薇莉 RN, 弘光科技大學學士後護理系暨護理科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6-12-01
胰臟癌個案剛被醫師告知時日不多,床旁的家屬低著頭滑手機、不發一語,房裡沒有燈光,個案臉上沒有表情地望著窗外細雨。豐富的學理與技能訓練都教導護理人員,這時要評估個案與家屬對目前病情與死亡的想法,並且要幫助個案或家屬在面對死亡時,相關的失落過程。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若能先認識自己對「死、別」失落的反應,才能區辨個案或是自己的感受,以致能順從個案的心思服事人,誠如羅馬書12章15節所言「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能以慎重的心,提供個案或家屬該有的照護。
我想,死別的事應該都是經過好幾回才讓人能領會,感謝神,在祂的主宰下,讓我整理並分享自己與摯親死別的過程而有的學習。
原來生命有時
父親年近八十歲時因肺癌反覆氣胸發作入院,體弱無法進食,讓我首度感到父親可能要離去的焦慮。每週開車由台中往台北的路上,我都無法思考只有落淚,就如車外午後滂沱的大雨,一股似模糊又清晰的分離情愁湧上來。當父親告訴我:他應該是要回去(離世)了!想要回家。我聽著揪心、淚水直流,不敢出聲,深怕他聽到我哽咽的聲音,更努力的問出“你會害怕嗎?",父親竟肯定的說“不會"。
接下來,我忙碌著發揮標準的護理功能,滿足父親在居家安寧環境中各種的需求。腦子裡直想著期刊、教科書上所寫舒適的環境、懷舊與和好…;氧氣與抽吸,還有傷口換藥;房內還傳送他老人家喜歡周璇的曲子,也不忘協調兄姊們輪番照顧父親。然而,返家後,父親稍有一點變化,我就緊張;穩定一點,我就想要他接受積極治療,都叫我不得安息。傳道書三章1-2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父親認識生命,尊重神的引領,平靜勇敢地接受神的帶領。反觀自己,雖然從事護理多年,我卻不是真的知道死別是什麼,它是從那裡來、要往那裡去。得救多年,竟也是信心短缺,滿腦子只有跟隨教科書說的,經歷神的部分,也只停在「求主加添我力量」這種外面的過程中,努力地完成許多事物。
痛過才知道痛的感覺
失去才知道擁有的幸福,因為失去讓我更願付代價與家人相處。然而,在面臨二兒子因腸病毒重症,導致多重器官陸續衰竭,但神卻奇蹟般的醫治了他;卻又在一歲多時召回他,讓我首次經歷傷痛後心被掏空的感覺。頻繁的落入心思裡自省,「我做了什麼?竟會這樣,我該要怎麼辦?未來會怎樣?」,導致身心交瘁。當孩子離世後,我常有傷心、軟弱、憤怒、羞愧、不甘心的情緒,人也頓時失了方向,心想神肯定是棄絕我了。但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神的愛透過弟兄姊妹向我說話,使我的心受安慰,下沉的靈可以再起,羅馬書九章21節說「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同一團泥裡,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麼?」;「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約1:21下),此刻,我認知神有絕對的權柄。全般恩典的神應許「⋯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加強你們」(彼前5:10),給我們立定根基。
尊重生命的力行者
二姊,是家人的榜樣,孝順父母、提攜手足、認真幹練,雖然遭遇多次重病,依然勇敢面對。從小我就敬仰她,也不覺得自己能幫助她。詩歌說「橄欖不壓成渣,它就不能成油;如果祢收去的東西,祢以自己來代替」,主是信實的,祂親自在我裡面做我的安息、能力,讓我能背負姊姊臨終時的真實需要。在言談間她回顧一生的遭遇與價值,讓我更親近她,與她討論將要面對的與身後之事,由她決定銀行帳戶處理,擺放骨灰的高度,載她回台北的家選擇入殮要穿的衣服,回答她掛心的安息聚會。當白天或夜裡她因疼痛傳來呻吟、哭泣與嘆息聲,能回應她以詩歌與禱告。當看到她平安的入睡、喜樂、口裡發出感謝主,我發覺自己學習到俯就人,轉換成為真實提供生命的照顧者。
看見生命大能
雖然面對死別的看法有些轉變,然而,當面對年邁的母親因為敗血性休克漸進發生呼吸困難、插管接上呼吸器,我告訴她正發生與要發生的事,我驚訝她都是安穩地接受;因持續低血壓,在三天內兩萬CC液體與升壓劑療法的治療下,我心痛母親如何承受煎熬得住。然而,讚美主,神的靈住在她裡面,在加護病房訪客時間,每當我唱詩歌,母親即使挺著腫脹的身軀竟能順著節奏用右手輕鬆拍著。這實在是主給我莫大的安慰,母親靠主滿是穩妥的;也是神的確證,即便在肉身臨死前,看似許多痛苦過程,祂確是勝過死亡的主!送走母親的大體到火化爐,深刻感受死別後與母親關係的轉換。死別照護不僅是提供個案與家屬身、心照顧,更是預備個案與家屬的關係轉換由原先的形體,寄望到無限關係存在的下一個階段。
感謝主,主耶穌是服事人者最好的榜樣,祂雖然是神的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5:8上),因基督也為我們受過苦,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2:21)。雖有火煉的試驗臨到我們,為要試煉我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照著我們有分於基督苦難的多少而歡樂(彼前4:12-13)。因此每當回憶這一段段的死別經歷,都叫我更願意學習活在祂裡面,享受祂的加力與安慰,成為幫助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