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死亡
「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20)、「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27:1)、「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
在生命的河流中,我們何時與死亡交鋒?「學著如何面對死亡,才能學會如何活著」。死亡同時包含著:自己面臨死亡的人,與面臨失去親愛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天會死,但是,我們是否有認真的對待此事?我們真的相信自己隨時都可能死去的這個事實?“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任誰都需要去面對它,這其中有一重要的功課“道別與哀傷"!
道別與哀傷
“道別與哀傷"是在生命的斷裂處—死亡,真實面對,有傷痕、會悲傷,在修通(work through)的路上,可能瀰漫著焦慮難安、驚慌失措、恐懼憤怒…;當愛的關係越深,悲傷的感受會更深,在學習處理悲傷時,是學習處理愛的關係的結束,接受失去、願意道別。
一位丈夫面對32歲妻子罹患癌症,有一對1歲雙胞胎孩子,在妻子逝世後寫到“我們通常把死亡想成一樁事件,劃分出『存在與不存在』,但這只對意外喪生所帶來的創傷較適用,像癌症這樣漸進式疾病,死亡成了一場無情的疏離過程,一點一點耗損,你多希望能多作一點該做的事,多說一些可以說的話,但你註定要受挫、失敗與悔恨。原先以為死亡是平和的,是有尊嚴的,家人圍繞在病榻圓滿道別,但這樣的幻想蕩然無存,走向死亡是令人作嘔的,是醜陋且痛苦的!"深沉地表達了面對死亡的艱難與哀傷。
依附理論與悲傷反應
「依附理論(attachment)」認為人類有和他人發生緊密情感連結的傾向,當這種連結被威脅或破壞時,會產生強烈情緒反應。悲傷行為~是依附對象消失或被威脅要消失時,引發強烈情緒抗議;哀慟~是失去所愛的心理創傷。臨死的人,必須割斷他和這個世界的連結,是一段令人深感痛惜的疏離過程,是撒手前必須發生的一段,要思考的是,不肯放手的是死者?或是家屬?
「悲傷反應」:悲傷輔導具體描述悲傷的反應,幫助人們辨識與處理悲傷,可以從情感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自責、焦慮)、生理行為(失眠、頭痛、胃部空虛、胸部緊、喉嚨緊、口乾、哭泣、嘆息、飲食障礙、缺乏食欲)與認知部分(不相信、困惑、沉迷於對死者的思念、感覺逝者仍存在、幻覺),來觀察悲傷反應,悲傷的表現多元,可能交織出各種不同的悲傷反應。有些人是默默背負著悲傷、閉口不提、有些是不敢面對、無法告別,有些人面對生命的巨變,害怕無助、孤單悲傷卻無力傾訴。
不同的死亡形式與悲傷哀傷反應
不同型式的死亡所形成的反應與悲傷歷程也不同,生前或死後,角色與關係(失去父母、孩子、配偶)、年齡與發展階段(兒童、青年、老年)、以及個人的價值觀、宗教信仰、支持力量等都有關係,而常常真正要面對處理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周圍人的態度與反應。常見的死亡形式與哀傷特性有:
• 慢性病死亡:如癌症“生前面對,煎熬掙扎,討價還價"。
• 急性疾病死亡:心肌梗塞、中風,突然發生“缺乏準備時間"。
• 意外事故:車禍、火災、兇殺、意外傷害“困惑、不平、悲憤,追查公道"。
• 自殺死亡:家屬極困難,常有深沉的“被棄與罪惡感"。
• 流產、死產:充滿哀傷卻“缺乏具體的思念對象"。
• 手足死亡、喪慟兒童處理:父母自己陷於哀傷中,常忽略逝者手足的哀傷,是“容易被忽略的"。
• 喪偶、喪子:是“極嚴重的哀傷卻有很大的差別"。
• 男性的悲傷:男性常掩飾與隱藏內心的哀傷“難表露、難求助"。
• 輔導者的悲傷:會使輔導者“陷入困境、缺乏自覺或逃避"。
哀悼的歷程與任務
悲傷輔導的策略,主要是協助當事人放棄尋回死者的期待,將興趣轉投注於新的事物上,培養新的依附關係與承諾;『有悲但勿傷』, 與心愛的分離是讓人難過的,但卻是生命中珍貴的體驗,要在這失落的經驗中重建生命的意義,可以透過儀式與紀念活動,維持形式上的連結,但要從悲傷中學習個人的成長,再次調整生活中的優先順序,學習獨立,承擔責任,重新投注生活,復原生命的活力。
哀悼的歷程與任務,不同的學者對哀傷與復原的歷程提出其觀點,Parkes(1970):1.麻木期、2.渴念期、3.解組與絕望、4.重組。Sanders(1999):1.震驚、2.覺知失落、3.保留/撤去、4.轉捩點、5.重生;而哀傷的任務可用眼淚理論來闡述,透過流淚來修通(work through)復原的工作。
哀傷的任務(tasks) —眼淚(tear): ⑴T(To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loss)接受失落的事實;⑵E(Experience the pain of the loss)體驗失落的痛苦;⑶A(Adjus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without the lostperson)適應一個逝者不在的新環境;⑷R(Reinvestin the new reality)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
Rando’s(1993)提出了6R的哀悼過程,幫助人們走過傷痛:⑴覺察失落(Recognize the loss):承認死亡、了解死亡;⑵處理分離(React to the separation):經驗痛苦、悲傷;⑶回憶與再經驗(Recollect& Reexperience):回想且重溫感受和逝者的關係、符合現實的回顧;⑷放下(Relinquish):放掉對逝者的依附與原有的期待;⑸再調整並適應(Readjust):並非忘掉舊生活,而是修正預期、發展新的關係、新的處世方式、新的認同;⑹重新投入(Reinvest):重新投注生活。
復原之路
復原是一條漫長又費時的歷程,一般有心理預備的哀悼:如慢性病,癌症…等研究顯示需2-4年不等,無心理準備的更困難,如車禍、意外、兇殺、心肌梗塞、中風通常4-7年,也有認為復原是「無止境」。其中第一年常是處在「麻木階段」,如能有機會訴說,較能渡過危機,可以引導情緒,整理思緒。
「復原的現象」:願意出席節慶,有社交參與,能在親友或自己心中回顧死亡前後及失落的意義,知道並了解死亡的原因,對生活周圍的人、事能關心注意、對工作投入與參與、心理症狀在可控制的範圍、能承受哀傷的情緒,自決對記憶的保留,記憶故事是帶有情感的,生活得到恢復,重要關係重建。
死亡與生命重塑
面對死亡帶來生命的重塑,當知道自己會死,認真的面對並隨時做好準備,這樣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死亡就如同『生』,是人類存在、成長發展得一部分,在生命的盡頭,家人間有機會表達對彼此的感念,或抱歉,死亡促使人有機會做最真心的對話,最深刻的情感流動。死亡讓人思考生命,回到靈性的本相,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我們彷彿破繭而出,再一次如蝴蝶一般,深思生命的源頭與死後的世界,死後生命的存在,思考上帝!
「耶和華啊, 求你應允我, 憐恤我! 耶和華啊,求你幫助我!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好叫我的靈歌頌你,並不住聲。耶和華我的神啊,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詩篇30:10-12)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以賽亞書61:1-3)
參考資料
1. Mitch Albom(1998).最後14 堂星期二的課(白裕承譯).台北:大塊文化。
2. Elisabeth Kubler-Ross(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林瑞堂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3. 蘇洵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台北:張老師文化。
4. 李閏華等譯(2000).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
5. Doka, Kenneth J.( 2000).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李開敏總校閱).台北:心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