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3期-2016年12月


災難照護中的悲憫疲憊 The Compassion Fatigue for the Caring of Natural Disaster Victim

作者:李春蘭 RN, 振興醫院護理部督導   發佈時間:2016-12-01
你使我們受苦和遭難的年日有多久,求你使我們喜樂的日子也有多久。(詩篇90:15)
 
「燒傷區域這麼大,都做筋膜切開了,可憐的孩子,聽說還是單親家庭,可能逃不過死神」,加護中心瀰漫著一股哀傷的氣氛。每當我經過那燒傷比例達95%、未滿19歲單親媽媽的心肝寶貝病床前,總是無法直視這個插著氣管內管、全身包裹宛如木乃伊的孩子,換藥前若不給強烈的鎮靜麻醉止痛,便不斷看到他扭曲僅能控制的手臂、四肢包裹著有著每一段幾乎長達廿多公分的筋膜切開超大傷口。還有於每天上、下午或外加臨時需要時,因著充滿組織液分泌物的傷口換藥,…周而復始。我無法想像這對他而言是如何不可承受之重!這是一場不知止於何時、何種狀況的戰爭,我心中感到莫名的抽痛,自己的臨時任務是負責協助傷口換藥的流動人員,遞送無菌敷料和緊急補充病房內大陣仗換藥所需的物品。
 
在既定工作中維持自己的角色功能,我是不是得了「悲憫疲憊」?一種期待自己快快完成工作,深怕投入過多感情無法負荷或帶給自己困擾,冷漠面對傷者的照護者呢?這對那些24時需輪班的護理同仁,每天貼身照顧著這群意外災難後的倖存者,除了本身要因應臨時學習的燒傷照護外,另有不時增加的額外任務,包含國際專家的送往迎來、傷口大小不停歇的照相紀錄、眾多院內外醫療相關主管的重視與關懷、家屬在媒體推波助瀾下不斷提出異於往常的額外要求等;正如同今年舊曆年前,發生在台南倒塌的維冠大樓事件裡,一位尚不知先生為了護衛她而已死在災難中的新手母親在醫院裡苦苦等候家人消息,照護她的每位護理同仁,他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位個案而能保持自己專業的關懷,能清楚知悉自己能或不能以專業的態度,於此時此刻提供個案最重要、真正所需的照顧?或拿揑在人與人相處間,對失落的一方產生之憐恤與同感,而清楚認知自己如何處理著治療性人際關係的界線?
 
認知何謂悲憫疲憊?
 
以上這些議題便是悲憫疲憊(compassion fatigue)的討論範疇,此現象常會發生在許多災難現場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身上(Morgan, 2016),通常災難發生的當下,我們會以多過平日所需的精力,不自覺投入在救災的環境中,因此具備悲憫疲憊的知能,才可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同狀況災難情境時能自我評估,以讓我們更有能力去面對災難混亂中諸多的挑戰,並持續堅持上帝給我們護理位份所傳達給世人的平安。
 
悲憫疲憊不同於因工作而產生的疲潰,傅與陳(2011)將之定義為「因經常面對病患苦難而感到無能為力,因而出現疲乏、喪失自我、淡漠、逃避等行為來減少對自身情緒的傷害。」楊等(2012)幾位學者整理出下列悲憫疲憊的症狀,身體層面:有頭痛、血壓升高、疲勞、頸部僵硬、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糖尿病、胃腸和免疫功能障礙、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徵狀;心理層面:有疲潰、冷淡、渴求安靜、指責、脾氣暴躁、悲傷、憂鬱、焦慮、容易做噩夢、漠不關心、麻木、害怕去上班、無力感;社會層面:有欠缺同情心、與人互動少、與他人疏遠、退縮、藥物濫用;靈性層面:對神生氣(質疑信仰)、無望感、自我反省能力變差;智能層面:判斷力變差、無邏輯性等。我們可以因為瞭解及自我評估,而偵知自己是否發生了悲憫疲憊的症狀,提早因應可能造成進一步非專業或無法發揮專業的狀態,進而容易喪失自我。
 
面對悲憫疲憊之管理因應策略
 
面對悲憫疲憊的管理因應策略有以下幾點:(一)評估個人情境並調整工作態度:可以暫時脫離工作或運用靈性或宗教信仰、內心自我反思、秉持正向態度以及使用幽默態度等應對。(二)管理者可於必要時提供在職教育課程:悲憫疲憊可能發生在一般或大量災難救護下,故定期辦理在職教育課程或研討會,可增加對於悲憫疲憊現象的警覺性,讓護理人員認識可能引發悲憫疲憊的危險因子及症狀,並提供因應措施,進而照顧自己,以面對工作需求。(三)強固支持系統:其一為既有的工作團隊是最常見的支持系統,任務前後的說明與檢討、鼓勵主動提出困難情境,分享負面情緒並從同仁間得到支持,或是運用團體討論,分享看法以及允許闡述內心感傷;另一為促進護理人員正向的人際關係、教導適當的調適技巧和提供非正式的諮詢協助,機構亦可舉辦戶外活動以減輕護理同仁工作上的壓力。悲憫疲憊是因為幫助受苦難的人而感受到的壓力,此壓力會產生無助、孤獨、憂鬱的情緒以及身體不適之症狀(楊等,2012)。
 
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通常會多次面對許多生涯中的重大救難事件,個人特質、對災難情境的掌控、自我準備度、災難處理的預期成效與所在機構的行政保護措施皆會影響悲憫疲憊的發生(Morgan,2016)。雖然我們無法確知自己在急難時是否能控制情緒,冷靜的處理眼前的困難,但身為神的兒女,卻能藉著禱告尋求聖靈的引導、扶持與護庇,求神賜下面對災難所需的憐憫心、勇氣和力量,讓自己不喪失自我,能做好護理工作,榮耀主聖名!求神憐憫我們,賜給我們夠用的恩典,得以面對明天的難處和自身的罪過。因我深知「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耶利米哀歌三:32-33)。
 
參考資料
 
楊琳琪、林采蓉、余月里、楊禮謙、蔡素華、洪志秀(2012).醫院護理人員的悲憫疲憊及其因應策略.護理雜誌,59(3),93-99。
傅家芸、陳幸眉(2011).悲憫疲憊的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8(2),83-103。
Morgan, P. M. (2016).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on first respon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Emergence Management, 14(3),213-226.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