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同行In Wilderness, He Walks With Us
作者:高美玲 RN, CNM,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 發佈時間:2018-03-01
他們從疏割起行,在曠野邊的以倘安營。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出13:20~22)
生病或苦難往往是生命中的曠野歷程,當事者亟需被關懷,而神是最佳關懷典範;在曠野中雖然缺乏維生物資,然而以色列百姓這四十年的曠野路,在白天有雲柱,夜間有火柱帶領他們行走,我們看到神的引導、保護與供應。曠野四十年來,以色列民身上的衣服並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申29:5),神並供應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的地方為止。這實在是神的愛、信實、慈悲、憐憫,是關懷者應該學習的特質,也是這一期專欄的四大主題。
謝謝北護教師團隊,知道我的景況,受到邀稿時都義不容辭地答應撰稿,她們正值期末,除了趕課、撰寫計畫報告、期末評值,外加系上工作,其實也不輕鬆,但如同淑貞老師「彼此相愛」文中所提:「甘於付出,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這便是彼此相愛了。」謝謝你們願意挪出個人的時間回應上帝,讓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俱增長。鍾美玲老師將聖經中信實的相關經節,歸納出三精要:信實是恆久穩固的神性、是神權柄能力的基石;信實常和慈愛伴行;信實是聖靈的果子。而護理人員必須常與神連結,才能避免悲憫疲憊,才有力量和能力去服侍人。靜芬老師透過聖經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得救實在不是因我們有外在的好行為,不干犯律法、遵循律法,而是因主耶穌的慈悲與恩典;進而也介紹國外許多國家制定「好撒馬利亞人法」來保護做好事的人,以及國內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以鼓勵人行公義好憐憫,不會對別人的需要漠視。桂花老師綜合舊約和新約聖經的憐憫,神憐憫的本質包括:饒恕的愛、呵護和保護及無私地給予。曹力中牧師用六項原則教導如何實踐關懷:心被牽動、使自己堪用並積極主動、讓對方主動、不要為神說不義的話、為病人鋪床,並以牧人心腸當作關懷工作的核心價值,將以西結書34章15-16節當作關懷人的憲章。
在「基督與教學」的單元中,麗芬與明珍老師以Ball的文章「僕人教育者塑造護理的未來」分享基督徒教師應懷抱呼召來影響學生對護理的態度,讓學生知道他們是上帝的寶貝,而老師除了要在學術及技能上培育學生外,也需要供應學生靈性層面的成長。
清惠理事長翻譯「護理職場見證基督」的兩篇文章,一篇談「見證基督的照護原則—學習關愛」,同於曹牧師亦是提供寶貴的實踐關懷原則,包括:接納人的本像,同理受傷的感受、展現真誠的關注、好的傾聽者、適當的回應、有正確的動機。而在「個人自省與靈修—寂寞但不孤單」一文中提醒我們獨處對我們在靈性、情緒及身體的康寧以及創新上大有益處。
龍台平副院長在「基督徒的國度觀—大使命的傳承」一文中分析福音大使命的歷史傳承,並提醒我們能委身來宣教,也希望我們支持宣教事工。雲彩集中慧敏、詩雅、素梅、耀美分享她們生命中的歷程及神的恩典,神真是我們生命中的至寶。
國際護福第12屆亞太地區大會將於6月在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4-6日為會前教育訓練課程,7-10日為正式的大會,除了踴躍參加外,也讓我們一起為此事工守望禱告,祈祝大會蒙主保守圓滿成功,榮耀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