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8期-2018年3月


從聖經看關懷本質

作者:曹力中 士林錫安堂牧師   發佈時間:2018-03-01
心被牽動
 
聖經馬可福音,記述主醫治那位長大痲瘋的先生時,說:「耶穌動了慈心」(可1:41)。那就是聖經要我們「彼此相顧」(來10:24)、關懷人的核心本質;不是責任,不是一項工作,而是出於同情、慈憐之心。主見拿因城的寡婦喪了獨生兒子,她心靈的傷痛以及將來過生活的艱難,牽動了主的心,出手叫她兒子從死裡復活(路7:11-15)。當我們聽說或看見一個遭逢苦難的人,無論是他的婚姻觸礁,或是孩子得了憂鬱症,或是他本身罹患重病,我們就假想自己也遭逢這些事,想到幾乎也分泌腎上腺素,感同身受;這會幫助我們也生發像主一般的慈心。
 
使自己堪用並積極主動
 
所羅門的雅歌裡,當那位女子生命更成熟完滿時,就成為能更多帶給別人祝福的人。雅歌6章10節說她:「向外觀看,如晨光發現,美麗如月亮、皎潔如日頭、威武如展開旌旗的軍隊。」我喜歡將這段經文詮釋為,這女子專心追求主,生命變得成熟豐盛,使自己保持在「堪用available」的狀態;然後她會主動留意周遭人的需要,帶著神的慈愛、豐盛、智慧與能力,叫人得幫助。
有一位大公司老闆,在教會聽見牧師教導這「向外觀看」的態度,次日他一早到辦公室,像往常一樣靈修親近主之後,就一邊工作一邊留心,整個早上都沒發現有什麼需要。午餐時他像往常一樣到員工餐廳吃飯,注意到邊邊上有個員工獨自坐一桌,若有所思的樣子,他覺得可能是主給他的機會,就過去跟他同桌。聊起來後發現該名員工早晨又跟妻子起衝突,正思考著要結束婚姻;他給對方一些勉勵,並邀他參加當晚教會一個小組聚會。後來那位員工將生命交給主,並回家去成功地修補了他的婚姻。
主耶穌要我們注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需要,為此祂講過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10:25-37),以及綿羊、山羊的比喻(太25:31-46)。狄更斯在他寫的小說裡,描述一位慈善家「遙不可及的仁慈」,她無視於眼前衣衫襤褸的小孩身上的傷痕,因為她遠視的雙眼「看不到比非洲近的地方」!
 
讓對方主動
 
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用愛心關懷人當然要這樣積極主動;但聖經也給我們看見另一面的事,我們不要過分積極主動,變成好像勉強別人要接受我們的關懷幫助。當瞎子巴底買呼喊著:「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主沒有立刻伸手幫助他,卻問:「要我為你做什麼?」(可11:51),等他自己說了需求,主才做。彼得在神蹟之下被邀請進了哥尼流的家,他沒有立刻開始佈道,卻先問哥尼流:「你們叫我來,有什麼意思呢?」等哥尼流親自說出他的意願後,彼得才開口給他講福音的真理。這樣,我們的關懷,一方面不會太唐突、太急促,造成對方的不愉快;另一方面比較不會做出我們以為好,其實反造成對方的負擔、不方便的事。再一方面,讓對方有機會表達他們的需求,會幫助對方有渴慕、有信心,容易從我們的關懷得著祝福。以利沙曾經故意怠慢一個大人物,才激使亞蘭國的元帥乃縵預備好領受神的醫治與祝福(王下5章);主耶穌也曾拒絕迦南婦人,因而激發了對方的大信心,以及謙卑地仰望,至終滿足了她的需求(太15:21-28)。
 
不要替神說不義的話
 
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見約伯不幸的遭遇,趕來安慰他;最初幾天安靜的陪伴,我相信確實帶給約伯安慰。但他們有果效的關懷,結束在他們開口說話時,因為他們說的話是為約伯提出他的遭遇的解釋;他們堅持「遭災難是因犯罪,不犯罪就會得平安」的道理。約伯批評他們這是「為神說不義的話」(伯13:7)。我們關懷人,特別是關懷病人時,無論是身或心的病人,很容易跟他說:「來信耶穌,祂會醫治你。」雖然聖經找得到像「祂醫治你的一切疾病」(詩103:3)這樣的經文,但我們都知道,有一些忠心也很有信心的神兒女,並沒有得醫治,(但他們最後的路程卻走得非常榮美);我們自己也並沒經歷每次為病禱告都得醫治,為何我們敢那樣應許我們所關懷的人呢?
建議您,將目標與期待放在主身上,而不是主要做什麼上。我們儘量不要說:「來信靠耶穌,祂會醫治你、解決你的經濟難處、使你的孩子變好、使你外遇的配偶回頭等」(除非哪一次您特別得著啟示或信心的恩賜);您可以說:「來信靠耶穌,祂會幫助我們。」或許您可以作個某人得醫治的見證,再說個某人雖沒得醫治卻蒙受更大祝福的見證。
 
為病人鋪床
 
大衛說:「他病重在榻,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給他鋪床」(詩41:3)。神給我們鋪床的意思,可能意思是使我們更舒適一些。當我們關懷病人時,不要只著重他得著更好的醫療,以及如何帶給他心靈的安慰、建立與祝福(包括分享我們的信仰);讓我們也留意一些周邊的事,看能否減少他們的痛苦,而能更舒適。
我去探望病人時,會留意:旁邊照料的親屬的心情、是否太累了等等;需不需要社工的幫助;如果病人將離世,盡力提供後事的協助等等。多年前我們關心一位得骨癌的十幾歲女孩,但直到她離世,我們才意識到一直沒關注到她那11歲妹妹的心情。我們還可以提供醫護人員未及幫助到的事,多年前我們關心那位得骨癌的女孩時,也認識了隔壁床一位大學女生;她也因骨癌截肢,開完刀那晚我去了醫院,發現她的哥哥正因為她要求為她的斷肢抓癢而生氣(當然是因心疼妹妹),哭著罵她說:「那條腿已經截掉了,你還說趾頭癢!」我在旁邊趕緊跟他解釋,那是醫學上的奧秘,有時被稱為「幻肢痛」;我建議他照妹妹的要求幫她抓癢就是了。他那麼做,果然使病人安靜下來。
 
牧人心腸
 
最後,讓我們將牧人心腸當作關懷工作的核心價值,將聖經這段論好牧人的話當作關懷人的憲章:「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他們」(結34:15-16)。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