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20期-2018年9月


基督教價值觀對早期華人護理倫理的影響The Impacts of Christian Value on Nursing Ethics in Early Chinese Society

作者:周傳姜 RN,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8-09-01
前 言
 
現代護理由美籍宣教士伊莉莎白麥基妮護士(E.M. McKechnie)1884年引進中國大陸,直到1928年首位華籍護士伍哲英接任中華護士會會長,這近半世紀的專業創立發展歲月,也是中國社會轉換劇烈的世代,這些在華的外籍基督徒護理先鋒如何能夠勇往直前?她們當時秉持與傳遞的護理倫理為何?百餘年後的今日,護理專業不斷精進,然而社會發展多元化也影響到人們的價值觀,當今護理專業的角色定位與人際互動準則,與起初基督徒建立的護理倫理有何不同?當代基督徒護理人員如何能在複雜多變的職場環境,完成上帝所託付愛的使命呢?針對以上的問題相關論述與文獻非常稀少,作者嘗試以1920~1928年的《護士季報》(The Quarterly Journalfor Chinese Nurses, QJCN)進行內容分析,探討基督教價值觀對當時護理倫理的影響,本文為資料整理初步結果;針對發現亦提出反思及建議。
 
護士季報~護理宣教士創立的全國性護理刊物
 
護士季報是由中華護士會出版,在1920年中國護士會(後更名為中華護士會)發行的護士四季報(後更名為護士季報)第一期,即闡明中國護士會的目標在成為熱心任事、學識優良而富於能力之高等基督教護士團體;以實際方法實踐愛鄰如己(Batty,1920)。從1920至1928年,九年間該刊物共發行36本,中英對照,內容囊括臨床護理學理及技術、倫理、教育、管理、公共衛生、海外參訪開會見聞、也有評論及靈修類文章。文章作者背景除了護理宣教士,也有少數中國執業護士和在校護生,還有醫院院長及神職人員。此外,該雜誌也轉載並翻譯美國護理雜誌(AJN)文章。
與基督教價值觀相關的護理倫理
 
為探索基督教價值觀對當時護理倫理的影響,筆者在36本期刊中,挑選文章主題或內容含有「倫理」或「 責任」名詞者共16篇。自其中再選取有引述聖經或以基督信仰闡述的部分,歸納出理念與實踐兩個主題及六個次主題,以摘錄內容方式說明之。
 
主題一:理念基督教價值展現在護理倫理理念方面,是由以下二次主題歸納而來,說明如下:
次主題一:在神沒有難成的事(With God, nothingshall be impossible)。Bell(1927)指出「中國護理的發展要歸功於推動者堅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這出自聖經馬太福音19章26節的金句,也是中華護士會的標語。
 
次主題二:醫治大能來自於上帝(“Gifts of healing”came from God)。Clark(1925)闡述「⋯永遠不要切斷職業能力和宗教奉獻之間的重要聯繫,無論是否為基督徒,醫護人員都是在做上帝的工,⋯因為『醫治大能』來自於上帝」。
 
主題二:實踐
基督教價值落實在護理倫理實踐方面,衍生自以下四個次主題:次主題三:更多關注病人靈裡需要(Pay more attentionto the souls of patient)。Li(1928)「 身為護理人員,我們不能只顧念病人的身體免於病痛,最重要的是更關注他們的靈魂,讓他們能得到永生」。
 
次主題四:使人因你更認識主(Everyone through youmay come to know God better)。Todd(1928)「經上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應當怎樣照在人前,使他們看到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神。』對護理人員而言這不僅是一個指令,更是尊榮和應許的印記。」
 
次主題五:真正的護理能展現出基督的精神(A truenurse possess the gift of the spirit of Jesus)。Lee(1924)「護理的真正使命就是本著基督的愛為人類服務,擁有基督精神的護理特質包括愛、溫柔、盡責、耐心、和諧、勤勉、順從和真誠。」
 
次主題六:培育學生具有基督特質(Leading studentsi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characters)。Dinkelacker(1921)「傳授給學生最好的護理技術固然是我們的特權,但若不能造就其具有基督的特質,不能使其在急難之時得勝試探,自我約束,則我們的教育功敗垂成。反言之,若能成就學生高尚的品格,護理倫理問題自不難解決矣。」
 
回顧與展望
 
由以上資料可以得知中國護理專業在創立初期,由外國宣教士主導的中華護士會,經由發行全國的「護士季報」明顯地傳遞了基督教的價值,而該組織當初成立的目標即是成為一個「熱心任事,學識優良而富於能力之高等基督教護士團體」(Batty,1920)。
針對歸納出的主題中,理念方面「在神沒有難成的事」促使護理宣教士遠離家鄉,克服萬難在我國建立了護理事業,也成為當時中華護士會的標語。這一句標語,在護理仍未被中國社會廣為接納的年代,也成為從事護理工作的基督徒前輩們力量的來源。「醫治大能來自於上帝」,表達了醫護工作是執行神的工作,從事護理是職業也是奉獻。
在實踐方面,基督信仰結合早期護理倫理,展現的有「更多關注病人靈裡需要」;「使人因你更認識主」;「真正的護理能展現出基督的精神」及「培育學生具有基督特質」。由此再次說明中國初期的現代護理不只是一門職業更帶有彰顯基督精神的尊榮使命與角色,除了盡心盡性盡力照顧病人,護理人員還被寄予傳福音的責任。護理教育者除了傳遞優秀知能,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具有基督特質,使他們因此而能夠勝過試探。若執業護士和學生都能發揚基督精神,也就不用擔心是否有人不遵守護理倫理的問題了。回顧這段歷史資料,讓我們看到基督教對我國早期護理倫理的影響。1928年伍哲英接手中華護士會之後,因著中國護士人數成長及國內風起雲湧的民族自決氛圍,外國宣教士逐漸淡出。
相較於百年前,當今護理在專業化、科學化與制度化方面雖有長足的進步,但也遇到發展上的瓶頸。在資源有限但需求無限的情況之下,20世紀80年代出現道德困境(moral distress)一詞(Jameton,1984)。根據美國護理協會的解釋,這是一種在道德上應該去做,卻因機構、程序或社會的限制而無法執行的困境(ANA, 2015)。這種狀況有日漸增加的趨勢,且已危及到護理的核心價值。此困境無論對個人和組織都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整體護理品質下降。目前國內醫療體系存在一些制度問題,例如醫護人員的過勞與不受尊重、急診暴力以及不當訴訟等等,更易讓護理人員萌生去意。面對當前的危機與挑戰,有專家建議加強護理人員自我認識和協助發展個人職涯的穩定信念;也有從臨床、教育、研究和政策制訂面發展改善策略(王、柯,2016;Rushton, Schoonover-Shoffner, & Kennedy,2017)。
身為基督徒護理專業人員,除了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知能,致力提升執業環境外,是否也能從早期護理倫理中的基督教價值,重新檢視自己信仰與護理的關係,深刻體會到被揀選為護理人的榮耀?願意再次委身,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勝過各樣的試探,完成主所託付愛的使命。
 
參考資料
 
王心運,柯薰貴(2016).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應用倫理評論,61 ,59-76。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 (2015). Code of Ethics forNurses with Interpretive Statements. Silver Spring,MD.
Batty, L. A. (1920). Registration of Chinese Nurses. TheQuarterly Journal for Chinese Nurses, 1(1), 3.
Clark, A. (1925). The Nurses’ Association of China, FirstNational Confere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forChinese Nurses, 6(1), 14.
Dinkelacker. (1921). Nursing Ethics. The QuarterlyJournal for Chinese Nurses, 2(1), 12-13.
Jameton, A. (1984). Nursing practice: The ethical issue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rentice-Hallser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Lee, G. (1924). The true vocation of nursing. The QuarterlyJournal for Chinese Nurses, 5(4), 8.
Li, Shu Ing. (1928) Servi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forChinese Nurses. 9(2), 4.
Rushton, C. H., Schoonover-Shoffner, K., & Kennedy, S.M. (2017). Executive summary: Transforming moraldistress into moral resilience in nursing. AmericanJournal of Nursing, 117(2), 52-56.
Todd, M. (1928). Talk to Yan Tsai nurses on receivingtheir caps. The Quarterly Journal for ChineseNurses, 9(4), 13.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