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25期-2019年12月


面對逆境的復原力Resiliency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作者:陳清惠 RN, 長榮大學教授暨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理事長   發佈時間:2019-12-01
Judy L. Ponder是一位剛進入教學工作的護理老師,本文記述她如何依靠上帝經歷連續兩次手術治療乳癌的見證故事(Ponder, 2017)。作者成長於貧窮的東部肯德基州,對於能進入一所能改變她的人生,且能一邊工讀一邊學習的大學,由衷的感激,且急欲回饋這份恩典。在擔任兒童骨科醫院的教學主任數年後,雖對目前工作已駕輕就熟,但內心仍嚮往轉任教學工作。她終於夢想成真,有機會回到母校教書,雀躍的接受教學工作的挑戰。就在她開始教學的數個月,她卻被確診為停經後乳癌第一期。周旋於學校與及癌症之間,徹底攪亂了她的生活。她擔心需放棄學生、失去工作、也擔憂代替她授課工作的同事,憂心是否還能回到教學的崗位。實際上,她不太可能在6週內復原,但她卻如此規劃著。
在一連串的診斷檢查後,她接受了雙側乳房切除術。接手她課程的同事所展現的協助熱忱,讓她放心不少,但她仍滿心期待能儘快回到學校。不幸的是在追蹤掃描時,發現她右手臂腋下有淋巴腫大,之前的前哨淋巴試驗並未發現轉移。第二次的手術,粉碎了她六星期回工作崗位的計畫,流著淚水告知同事及學生們。當下她很難接受無法確知何時能返回工作的事實。明知乳癌是無法預防或預料的,對於她需放下最喜歡的教學工作及可能讓學生失望,她感到沮喪。以賽亞書41:10「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成了Judy的口頭禪。
她不看過去,盡量讓她的孩子、先生、致贈我卡片及為我下廚準備飲食的學生們保持正向態度。一位學生及其母親還為她特別燉煮了鹿肉,使成長在肯達基郊區的她,一解鄉愁。學生寫著「儘快回到我們當中。」這群學生看過她禱告,也知道她信靠上帝。在以“促進基督聖工"為歷史使命的學校工作,她會帶領學生一起禱告。對上帝的信心,使Judy及她的學生抱持著希望。雖然面對惡劣的診斷,她期許自己能成為好的模範,在困境中展現復原的能力。這正是上帝所要我們表現的。
復原力是個人身處惡劣情境下的適應與回復的能力(Rutter, 2012)。我們不用驚訝,看到護理人員會因著同事的關懷及對他們意見的珍惜,而增加精神儲備的力量。即便她在學系只是新成員且又很快的離開了,她的同事及學生仍把她放在心上。雖然不是很認識她,同事們會追蹤她的化療行程,主動擔任她的司機,也會陪伴她面對一整天的考驗。在她治療的尾聲,她的辦公室充滿各種祝福標語,及在慶祝重生的聚會中,充滿祝福的氣球與附有祝福話語的手環,凡此種種再次堅固她重回母校教學的使命感。她緊緊的抓住上帝的應許,「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在上帝的憐憫下,Judy走過逆境,顯出上帝對她及參與其中的同事、學生的心意。Judy後來返回學校先是兼職,在此文發表時已恢復全職,且癌症追蹤皆正常。
Judy在人生最滿足感恩之際罹癌,在順利的完成手術後,居然又發現轉移,而須進行第二次手術。由高山瞬間掉入低谷,且是兩次的墜落,她沒有喪志,緊緊抓住上帝的應許,感恩家人及同事、學生的關懷,在眾人面前展現對上帝最美的信靠。我們無法知道苦難降臨的原因,但我們深信愛我們的上帝,掌管一切。「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要看到清晨美麗的朝霞,須先走過黑夜。願我們依靠聖靈勝過黑夜,也學習成為他人的支持,與上帝同工,一起觀看上帝的作為,經歷生命的奇蹟。
 
參考資料
Ponder, J. L. (2017). Resiliency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Journal of Christian Nursing, 34(2), 130.
Glass, N. (2009). An investigation of nurses’ and midwives’academic/ clinical workplaces: A healingmodel to improve and sustain hope, optimism, andresili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Holistic NursingPractice, 23(3), 158-170.
Rutter, M. (2012). Resilience as dynamic concept. Developmentand Psychopathology, 24(2), 335-344.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