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14期-2017年3月


基督教與護理—與德國交流經驗分享Christianity and Nursing: Exchange and Share Experiences in Germany

作者:周傳姜 RN,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7-03-01
現代護理崛起與德國基督教組織有密切關係
 
開學前夕我參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其相關社福機構聯合主辦,極具挑戰性的研討會「推動雙福,翻轉教會」,他們試圖借重德國基督教社福機構發展經歷,讓傳福音與社福能相輔相成。主講者是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神學系約翰歐以利希教授(Prof. Johannes Eurich),他是海德堡大學教會社會福利機構研究所所長(Diakonie WissenschaftlicheInstitut, DWI)。我雖然不具社福背景,但歐以利希教授的演講卻深深吸引我,因為德國基督教社福機構聯合會(Diakonie)的緣起與發展,與現代護理的起源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這正符合我這些年來的研究主題「基督教與護理」。歐以利希教授解釋「Diakon」這個字是Diakonie的字根,在新約聖經出現過,意指教區中為那些需要的鄰舍提供服務的人。Diakon(女性稱為Diakonissen,即女執事)的任務就是照顧教區中的窮人。
1848年,德國正值工業化,鄉村勞動人口外流,家庭結構破壞,加上農業受到打擊、改革又失敗造成貧窮與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老人、小孩、病人與殘障的照顧問題,因此有組織的基督教社福工作應勢崛起。這些組織除了照顧弱勢,也針對特定目標提供「教育訓練」。南丁格爾創立現代護理教育制度之前,自此相同時空背景下,亦曾於1850與1851年兩度前往德國杜賽道夫附近、萊茵河畔的凱瑟斯沃斯(Kaiserswerth)女執事會,接受護理實務與理論訓練。
至今,德國健康照顧體系依然與基督教社福組織有密切關係。Diakonie是德國最大社會福利機構,共有超過40萬名員工和70萬名志工,所屬機構超過28,000個,服務對象高達100萬人。護理核心價值傳承的
 
回顧與探索
 
我國現代護理(又稱南丁格爾式護理)是由西方醫護宣教士所建立,除了引進西方科技,也帶入基督教的倫理與價值觀。在中國服務的外籍護士負責編輯中英對照早期護理刊物「護士季報」,自1920年創刊至1928年幾乎每一期都刊載聖經的話,而中華護士會(台灣護理學會前身)的標語則是「With Godnothing is impossible(在神凡事都能)」,護理倫理方面則強調護理人員要成為上帝愛的通道。然而隨著政治環境及時代變遷,護理的宗教色彩日漸式微。
去基督教化後的護理專業在標榜全人關懷時,對於身、心、靈與社會整體需求的論述及實務,卻一直難有突破性發展,加上人口老化,越來越多人直到生命終點都擺脫不了各種身、心、靈及社會衍生的困擾,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堅強的信心、勇氣與毅力,使得護理人員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
因此我企圖追本溯源,藉此提升護理人文、配合教學研究和鼓舞從業者,我深切感受到心中長久以來不斷燃燒的火苗,這是神的恩賜也是使命。多年來奔走美國、英國、德國、中國大陸及香港,持續拜訪海內外機構檔案中心蒐集資料和拜訪相關人士,並且跨領域加入歷史及基督教研究學術團體,與之交流與請益,企盼從歷史、社會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討與反思我國護理專業核心價值的傳承。
 
基督教價值觀與護理~與德國交流經驗分享
 
2015年夏天,我應海德堡大學歐以利希教授之邀前往演講,分享這些年在基督教與護理主題的研究心得。這一趟德國行也安排參訪史拜耳~曼海姆女執事會(Diakonissen Speyer-Mannheim)所屬的健康照顧機構。另一個特別經歷是與醫護宣教士Gerhardund Hildegard Lutz老夫婦在斯圖加(Stuttgart)相約,在他們帶領下參觀宣教機構所屬的Diakonie-KlinikumStuttgart醫院,無論在信仰、醫護專業發展或海外宣教史都讓我收穫良多。此次適逢海德堡大學歐以利希教授應邀來台演講,耑此與大家分享2015年在德國的豐富經驗:
 
護理跨學科合作探討如何實踐教會的社會責任
 
我在海德堡大學的演講由神學院及教會社會福利機構研究所(DWI)主辦,DWI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研究主要在教會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和實踐。重要關係學科包括醫學,教育學,護理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神學院院長正是研究所所長約翰歐以利希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國際實踐神學家,也是社會企業研究專家。
我受邀演講的主題為「基督教對中國現代護理早期發展的影響」,談宣教士早年到中國醫療傳道及後續影響。7月14日當天演講約有三十位來自校內外神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諮商科系師生及當地教會機構附設醫院及養護機構的主管參加。我藉由分析早年護理刊物的內容,歸納出基督教對護理專業倫理及實務發展的影響。在場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內容,所以十分好奇,也踴躍發言。例如早年外籍護理人員主導的中華護士會負責全國會考,直到國家政權穩定後才由教育部接辦;還有外籍護士設計的本土化食物營養成分分析表也都激起大家的熱烈詢問與討論。其中Alexander Weber曾在香港宣教機構服務,他會後特別鼓勵我繼續發展這類研究,並介紹他的幾位香港同事給我,讓我未來如需要相關歷史研究資料時可以找他們協助。專題演講在與會人員以拳敲桌的傳統式熱烈喝采下結束,會後大家踏著落日餘暉,穿過古樸的校舍,繼續到巷弄內別有洞天的傳統德國餐館,享用美味的晚餐並交流。
 
信仰價值與機構經營效益的兼顧
 
次日我在海德堡搭乘火車前往史拜耳(Speyer),拜訪史拜耳~曼海姆女執事會(Diakonissen Speyer-Mannheim)機構的執行長Dr. Werner Schwartz。我在火車到站準備下車時,赫然發現Dr. Schwartz和助理正在月台跟我揮手打招呼,讓人生地不熟的我備感溫暖。這位閱歷豐富又處事週到的基督教機構執行長真是與眾不同,也讓我更期待知道他如何兼顧信仰價值與機構經營的效益。
史拜耳~曼海姆女執事會成立於1859年,當時主要任務是照顧病患、老人、殘障、孩童並給予教育。一百多年來歷經組織改組與拓展,目前已成為包含醫院、老人安養、兒童青少年日間照顧、殘障復健、安寧療護及教育訓練的龐大機構,不過依舊將全人照顧、牧養關懷視為最核心的工作。Dr.Schwartz親自駕車 ,先帶我到機構所屬的失智症安養中心參觀 ,之後前往位於該組織現代化醫院旁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早年機構房舍及老教堂;那裡陳列著歷史文物和照片,讓大家可以緬懷先人如何在艱苦環境下,落實聖經好撒瑪利亞人的作為:「看到人需要與全力付出。」看著這些歷史文物,讓我聯想當年南丁格爾赴德國凱瑟斯沃斯女執事會修習護理是甚麼樣的背景、內容與方式,更體會到為什麼南丁格爾或是許許多多的護理宣教士將從事護理工作視為對上帝呼召的回應。
Dr. Schwartz帶 我 參 觀 獲 得 聯 邦 綠 勾(GrünenHaken)認證的失智症老人安養中心SeniorenstiftBürgerhospital。此項認證須通過170項審查 ,分為住民自主性、參與及尊嚴三大類。獲得認證代表此中心具有卓越的生活品質及方便性。中心位於社區內,與當地民眾比鄰而居 ,距離火車站約十分鐘車程,是有廣大庭院綠地的三層樓建築。整體設計結合人本與科技 ,依失智者需求運用先進的材質與設計,處處可見的懷舊佈置讓住民覺得熟悉和有安全感。住民的飲食與營養負責人Beate Aschbacher女士特別分享如何滿足個別性需求,例如用餐時間、地點都尊重與配合住民意願 ,可選擇在床邊、樓層交誼廳、小餐廳或是一樓對社區開放的雅緻餐廳。另外該中心也將社區納為服務範圍,提供居家老人送餐服務。為了兼顧經營效益,該機構所屬單位的餐點都由中央廚房統一製作,中午我在醫院餐廳與執行長和院長一同用餐時,發現自助餐吧檯和失智中心雅緻餐廳的當日菜單菜色是一樣的。Aschbacher女士強調食物都是就地取材,她還送我一本圖文並茂、搭配食物產地與介紹的精美食譜,雖然我無法依樣畫葫蘆在台灣做出Speyer美食 ,但卻可以從他們的理念和作為多所學習。
 
一對老醫護宣教士的生命故事
 
在德國的最後一站是斯圖加 ,我住在斯圖加女執 事 會 客 房(guesthouse of Deaconesse MotherhouseStuttgart)。這是一棟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建築 ,目前除提供退休女執事安養,也仍繼續辦理年輕一代執事的訓練;部分樓層接受各界教育訓練租用,也提供簡單的訪客住宿。走廊處處都是老照片,記載著一百多年來德國女執事在國內和世界各地的事工,走在其中彷彿經過時光隧道 ,讓我對於女執事(Deaconesse)這個名詞也更有概念。來到斯圖加主要是與Gerhard und Hildegard Lutz老夫婦訪談,這對宣教士曾在廣東居住多年 ,經由海德堡大學好友Dr. ChristineAuer介紹我和他們認識 ,他們表示對我在海德堡大學的演講題目很有興趣但卻無法前往,我便決定親自去拜訪他們。
依約到guesthouse接待大廳時,只見一對身材瘦小的老人對著我微笑,老太太Hildegard迎上來,自我介紹後熱情擁抱我,以客家話跟我問好,並拿出印有金色福字的小紅包送我。紅包內裝介紹1896年基督教巴色傳道會(Basel Mission)在廣東梅縣創立的德濟醫院(後更名為梅州黃塘醫院,目前名稱是梅州市人民醫院)的USB隨身碟,那醫院是他們長輩參與的差會早年在中國大陸的事工,收到這珍貴的禮物真是令人興奮。
老先生Gerhard拿出資料夾,裡面有一大張中國南方地圖和巴色傳道會2013年與台灣互動的資料,而我的演講公告海報也赫然在目。Gerhard展開地圖告訴我他從小居住的地方,大陸局勢不穩後逃難的路線,也談到他成長過程中難忘的中國褓姆和同伴們。他經歷抗戰到國共內戰,德籍傳教士家庭在那個時代常處於危機,除了藏身在防空洞躲飛機轟炸,還要避免被士兵搜查到,當時日子過得非常緊張,因為被抓到就可能會喪命。然而也因為動亂,當時身為孩子的他們沒法依差會規定與父母分開,送回德國寄宿學校受教育。雖然逃難的日子很艱辛,但能跟父母在一起讓他覺得很幸福。Hildegard是第五代宣教士,有個中文名字叫古淑櫻。她在梅州德濟醫院出生,也正是先生Gerhard的父親的醫院。Gerhard很得意的說,他太太還是兩週大的小baby時,還是兒童的他就已認識她了。他們在客家村成長,常說客語,也習慣吃客家菜,到現在還每週維持一天做客家菜吃,這對老宣教士自稱是德國客家人,而拿手菜是釀豆腐。
這對夫婦1949年回到德國,當時因身材瘦小、說話帶有口音,遭到同學排擠。成長以後雙雙繼承衣缽,成為醫護宣教士,除了中國之外也去過印度與非洲服事,退休後則常住斯圖加,目前兩位都已年過八十。當天老人家主動安排醫院參訪,Hildegard的專長是小兒科護理,有多年臨床經驗,她使用乾洗手液洗手後,閉著眼陶醉地說:「這是我最愛的味道,讓我回憶起最愛的護理工作。」我被她自然流露的表情深深感動,相信她從事護理工作是受神呼召的。結束醫院參觀後,兩位老人家帶我到歷史悠久的市區公園、市場和皇宮逛逛。我們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覺太陽已偏西,於是在火車站依依不捨擁別了。
 
結  語
 
語言隔閡和過去對德國的刻版印象,讓我從沒想過有朝一日能有這樣豐盛的德國交流之旅。台灣許多基督教健康照顧機構和學校面臨國家政策和市場壓力,希望藉此經驗分享,能提供一點反思與參考。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