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生活
作者:雨形 發佈時間:2008-06-01
求上帝保守我的心思意念,叫我知道祢的旨意,熟知並遵行國度的命令與定例,好叫我能在身體(教會)中,殷勤作工,謹慎本份…。
老我的個性
先說明我的個性,因這和生活與追尋夢想的道路息息相關。
許多人認識我的人,會覺得我是很有主見且個性強悍的人。但這幾年的自我探索與認識,我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與期許。小時候在長輩眼中,乖巧且主動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上了國小後,卻令大人覺得越來越不可愛,老是愛跟人唱反調。當時不自覺,只做想做的事-嘗試新事物。每當班上因為「某人不乖」大家一起受罰,會讓我覺得:「為什麼我沒犯錯卻要受罰,為什麼大家都要一樣?」有人將學習規範稱為「社會化過程」,是學習團體生活的必要途徑。但我不這樣認為,因此常有人覺得我很叛逆。這樣的性格讓我在後來求學的生涯經歷不同凡響-不按部就班。也影響大學志願及往後人生道路的選擇。
生活的掙扎
高中時,接觸基督教信仰,因與我有益處,甘願臣服於團契生活,但並未到教會。升大學那一年暑假在教會迎新活動中受洗,回家被媽媽削了一頓:「怎會這樣『走火入魔』呢?」但我心裡知道:「這是我對主耶穌的承諾與感謝。」承諾這一生必要緊緊跟隨祂,感謝祂救我脫離愁苦的情緒與無目標的人生。大學四年,曾試著委身在教會中,剛脫離了課業禁錮,大學生活自由且多彩,但相對有更多責任。教會鼓勵我搬進教會宿舍,可以與教會中其他弟兄姐妹,每天晨更靈修、讀經禱告、學習教會團體生活,減少外在環境的誘惑與陷阱,這樣的立意極好,但我只想要更多的自由。大學四年除了參加學校團契與寒暑假的營會外,幾乎就沒有更多的教會生活了。
畢業後,沒了學校團契生活,除自己讀經禱告外,開始想要找教會,能夠穩定聚會,與教會肢體建立穩定關係-尋找歸屬的地方,也在家鄉找到穩定的教會生活,有了屬靈的家,心就更穩定而不再飄泊。
工作的挑戰
參與教會生活並未如想像順利,工作要輪三班,周六、日要與同事輪休,無法穩定參加主日崇拜,教會活動也無法常常參加,而家鄉的教會更只一個月回去一次。好長一段時間,每當想起聖經中提到-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而教會弟兄姐妹是互為肢體-我總是心裡過意不去:「既是互為肢體,但我這肢體似乎挺不聽話的,總是沒有與教會的動作一致!」這樣的想法打從大學開始直到如今,總是會困擾著我:「如果我無法配合目前教會的行動,到底哪個教會才是真正適合我且可以行動一致的呢?」若是手應該隨活動而動作,若是腳就該能夠隨活動奔走,但為何我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與想法?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大學所學的專業背景,讓我開始思考關於教會與身體的關係。教會推小組聚會生活,我努力盡量參與小組聚會,但存在同樣的問題-時間規劃與配合不佳-這還真令人懊惱與生氣。後來從解剖與生理學的角度,思索自己在教會生活中的角色究竟為何?身體結構上分成許多層次,最小的單位是細胞,接下來是組織、器官、系統,身體每個部位:肢體、軀幹、體內構造都是由兩三種不同的細胞、組織、器官、或系統組成。手由骨骼、皮膚、血管、肌肉、神經、感覺⋯等各種不同結構組成,每個結構功能與軟硬度均不同。單握拳的動作就需要所有結構通力合作:神經傳達「握拳」指令;肌肉配合指令所需要的力道收縮-握拳時並非所有的肌肉都是收縮狀態-牽動骨骼動作;血管使血液通過,帶來所需的養分與氧氣-氧氣由紅血球帶來-帶走多餘的二氧化碳與廢物;皮膚與感覺器官也擔負起其角色職責,才能完成看似簡單,實際卻複雜萬分的「握拳」動作。
單純順服最初的呼召
以這樣的觀點,我逐漸對自己的想法與行動感到釋懷,深知上帝所託付給自己的「呼召」,作出了某些似乎「與眾不同」的舉動,雖然現在還不明白這些舉動的意義,以及對他人的益處,但知道在身體(教會)中總會有我的歸屬之處,就不會再感到孤單與失落。究竟我是屬於那一個構造呢?是皮膚-保護作用?血管-讓血流通過供應身體所需?消化器官-消化吸受食物?或是心臟-終日勤奮將血液打至全身?這我還沒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哪一部分,沒有能脫離身體獨立生存的,因此我要緊緊與身體(教會)相繫。
求上帝保守我的心思意念,叫我知道祢的旨意,熟知並遵行國度的命令與定例,好叫我能在身體(教會)中,殷勤作工,謹慎本份,知道上帝為我所定的界線,教身體(教會)得益處。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