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27期-2020年6月


不是我能,是神能—基督徒的「賦能」觀

作者:■文/陳清惠 RN, 長榮大學教授暨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理事長   發佈時間:2020-06-16

人本思維的「賦能」觀
         「賦能」( empowerment) 是近代行為科學的熱門概念,常被應用於企業的行政管理與醫療保健,用以激發個人行為調整的動能,進而達到開創企業效益與維護個人健康的目的。在醫療專業的領域,「賦能」更廣泛運用於醫療行政管理績效的提升、健康社區的營造、及病人保健行為的重建。而無論應用於何種的對象或目的,其中涉及幾個重要的組成因子:自決、存在支持性關係、學習有效行為,最終達到自立自強的目標( Akpotor & Johnson, 2018; Rao, 2012; Weisbeck, Lind, & Ginn, 2019)。由字面表述,「賦能」即賦予其能力,為幫助團體或個人得以自立自強的過程,其中涉及誰要賦予、誰要接受、及需要什麼能力。所以必須先瞭解「賦能」的目的為何?再針對該目的了解須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做到?再由適當的人選提供相關增能的指導與協助。現存的許多行為理論,如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ve Model)、自我效能理論( Self-efficacy Theory)、自我管理模式( Self-management Theory) 等等( Glanz, Barbara, & Viswanath, 2008),受社會認知理論的影響( Social Learning Theory),強調動機的引發、自信的建立、技能的學習、障礙的排除、及期望的建立,以人本思維探求各種重建所謂「好」( 有益) 的理性行為建構模式。然而每個人都是獨一的存在,擁有個別的獨立意識、生活經驗、與環境資源,或許我們能看出人類行為的部份軌跡,但卻至今無法有效掌控。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哪一個模式對行為的預測力很少超過30%,單純以理性分析的角度,不足以透視行為的全貌。

 

         其實臨床實務也顯示,慢性病人保健行為的建置確實極為困難,即便是我們專業醫療人員,又有多少人能持續保健行為呢?我們並非「不知」,我們有充份的保健知識;也不是「不會」,現今網路資訊充足,我們可以很便利的得到相關保健行為建立所需技能的資訊;我們可能也不是「不想」,或許有些人根本是處在失去生活的動力或盼望的處境,自然不會有意願要改變以追求更健康的生活,但我們經常是有意願的,但就是「不能」,為何做不到?有太多的藉口,生活競爭的需要,讓我們無法做應該做,但眼前卻又不緊急的事。我們經常是無法理性的約束行為,而深陷於自身的惰性、喜好與當下的感受,而行出與理性背道而馳的行為。我們是上帝造的,祂知道我們的本像,以下將以聖經的觀點討論基督徒的「賦能」觀。

 

 

基督徒的「賦能」觀
         保羅在羅馬書對人性有極為透徹的描述,羅馬書718節「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19節「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23節「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 25節「 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羅馬書82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以上經文點出行善能力的來源並非如行為科學所言,先要有自覺需要改變( 有動機) 且有意願改變( 有意願),作為個人為引發行動力的來源,而是先認識自己本質上根本無法行善拒惡,因為我們乃受制於罪的束縛,無法追求良善,而須向上帝臣服,求上帝賜與聖靈,帶來個人生命本質的改變,而自然引導出行為的改變。

 

         而行為科學中提到的以人際關係的支持、技能的學習與障礙的排除,或許能處理一時的情境,讓人短暫的自立自強,但每個人的人生境遇持續變化,極易在意外挫折中,又墮落於自我放棄的漩渦。而以神為本的「賦能」,反而能由人生的風暴中得著更豐盛的人生智慧與能力。羅馬書53-5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我們改變的動力來源不是跟我們一樣有能力與智慧限制的人,而是創造我們與萬物的上帝。祂以不變的愛激勵我們,讓我們在持續的感動中變化我們的生命,進而活出榮耀上帝的榮美良善的生活。

 

 

不是我能、是神能
         不同於行為科學的觀點,基督徒不是在他人的幫助下努力自立自強,而是先虛己,知道無法靠自己脫離讓人墮落的罪之束縛,轉而讓自己先信靠上帝,與上帝連結,就如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因為連於葡萄樹,枝子可以源源不絕吸收到生命養分的供應,自然而然的結出美好的果實。約翰福音151-5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在賦能過程中個人需要學習的技能,障礙的排除,乃源自上帝的手,親自在修剪我們的生命,直到如保羅在加拉太書220所言「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參考資料
Akpotor, M. E., & Johnson, E. A. (2018). Client Empowerment: A concep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1(2), 743-750.
Glanz, K, Barbara K., & Viswanath, K. (2008).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 Ed.), San Francisco: Jossy-Bass.
Rao, A. (2012).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nurse empowerment.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44(4), 396-402.
Weisbeck, S., Lind, C., & Ginn, C. (2019). Patient Empowerment: An evolutionary concep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2(2), 1148-1155.

 


 

返回文章清單